如果说婚仪是传统婚庆习俗中的有形部分,那么“责任”则是传统婚庆习俗中无形的婚义内涵部分,婚仪是具体的、可见可感的,而婚义则是抽象的不被察觉的,但婚义一般总是借助婚仪来传播的,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伴相生,一起构成了婚俗的整体,传统婚庆习俗的责任内涵就是借助婚俗中的有形部分来表达和传播的,要探究传统婚庆习俗的责任教育价值首先应该掌握其所表达的责任内涵:
1.忠贞互爱的观念
爱情、婚姻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因此在一段爱情和婚姻关系中忠于对方、相互爱护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责任要求,在传统婚庆习俗中,大雁是一个古老且重要的信物,传统婚俗六礼除纳征之外有五礼要用雁,何故呢?大雁自古就被视为忠贞之鸟,常年成群结队而飞,春去秋回,若是一对大雁其中一只死去,另一只则会郁郁而亡或者自杀,绝不独活或再醮,可谓是自然界中专一又贞烈的灵禽,元好问的雁丘词中有诗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便是对大雁的这种忠于伴侣性情的讴歌,“雁”在传统婚庆习俗中已经超越了它作为“物”的属性,首先“雁”是一个媒介所在,其次它所表达的是伴侣之间应该忠于彼此爱护对方的特殊意义,二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婚姻中“忠贞”的责任象征,用雁的习俗旨在向婚姻中主客体传达婚姻中“忠贞互爱”的责任观念。
2.同甘共苦的担当
婚姻本就是世俗生活的一种,也必然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世俗,在婚姻、家庭中夫妻要共同面对、承担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雨,这是婚姻的本质责任之一,“同牢合卺”是传统婚庆习俗中的重要仪式,“同牢”指新婚夫妇同吃一种牲口的肉,“合卺”即指将巹(一种苦的葫芦)剖开一分为二盛上酒,由新婚夫妇各饮一半苦酒,完成了同牢合卺的仪式则象征着婚后夫妻二人能够同甘共苦、永结同心。同牢合卺的象征表意包括三个层次,其一特定的场景(婚礼)、其二特定的物品(肉、巹、酒)、特定的人的行为(新婚夫妇同吃、同饮),人们通过将这三者进行结合、联想、类比赋予了“同牢合卺”“同甘共苦、永结同心”的责任内涵,再通过仪式的展开使新婚夫妇体认其中的责任情感。
3.孝亲敬亲的传统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元观念之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家庭伦理责任的核心,孝文化在传统婚庆习俗中有着非常深刻的诠释,首先在婚事定下来也即聘礼下达,婚约已定之后要去祭告家中祖先,新妇入门三日内要随丈夫至夫家宗庙行庙见之礼,这其中不乏迷信的意味,但这种仪式所彰显的是人们以虔诚的心灵向祖先祈祷,以家族添新和新婚之喜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表达了对祖先的孝思与怀念,这是孝的原始含义,最初孝就是通过祭祀来表达,其次在婚礼举行完以后新妇要备上枣栗、腶脩(鸡、鸭、牛、猪做成的肉脯)恭敬的献给公婆,以示孝敬,新妇在夫家完成各项嘉礼之后还要备上礼品携丈夫一同回娘家俗称归宁或回门,以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仪式所负载的孝的含义会在婚姻当事人内心产生深深烙刻且会升华成对父母、远方先祖的强烈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