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探析金融实践教学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0-01-10   来源: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16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应用型高校中,金融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问题。从实践教学中获得专业技能、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是目前应用型高校培养

 

在应用型高校中,金融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问题。从实践教学中获得专业技能、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是目前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目标。根据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来看,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理论与实训教学相分离的问题,表现为课程之间交互弱、课程内部的理论与实践环节交互弱两个问题,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1、先修课程重理论,知识承接性弱
目前无论是金融学科重点建设的大学,还是地方院校,从课程体系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将金融工程开设在第5或第6学期,前面有两年的时间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金融工程是综合性学科,涵盖经济金融、计算机、数学等,但大多数本科院校开设金融工程时,缺乏足够的辅助学科,例如计算机编程、决策分析、数学建模等。一般而言,金融工程先修课程主要包括宏观、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部分院校开设有与专业数学相关的课程,例如经济金融学和随机过程等;少数院校开设有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计算机编程。
这些课程包含的知识量大、理论性强、模型多,与后续课程之间的承接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理解掌握知识点,但是对于知识点在后续课程中的应用却不突出。例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课程学生感觉难度比较高、计算量大,这类基础性的课程是包括金融工程在内的高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而学生往往是上完课考完试,就把这些基础知识抛之脑后了。这就导致当后续相关课程需要用到微积分、概率论时,95%以上的学生并不知道该怎么用,甚至已经遗忘相关知识点,老师为了推进教学只能不断减少数学推导,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缺乏推导机制直接得出结论,无奈之下学生只有死记硬背,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削弱了数学的作用,导致相关后续课程中数学工具出现频率进一步减少,前后课程的承接性大大降低,甚至脱节,陷入恶性循环。因而普遍出现学生为学习理论而学习理论的现象。
2、后续课程薄弱,以研究型理论为主
大部分应用型大学的金融工程是第5或6学期开设的课程,以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为例,与之同步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金融企业客户经理实务、理财规划能力实训、金融企业模拟运营与岗位业务能力综合实训、互联网金融案例分析专题。其后课程一共有两门共同专业课,即信托与租赁和风险投资学。从中可以看出,金融工程同步和后续开设的课程中以实训课程为主,但是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弱,与金融工程更是几乎无联系。重点金融建设学校一般设置有与金融工程有关联的后续课程,如厦门大学开设有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数理金融和投资学;上海财经大学开设有金融风险控制与分析、精算数学、最优控制专题;浙江大学主要开设有期货品种与投资、固定收益证券分析与模型和金融案例分析。但是这些课程以研究型理论为主,开设目的主要是为研究生做准备,应用性不突出。
3、独立实验课少,金融工程理论与实际脱节
目前与金融工程相配套的课程比较少,而设置有独立的金融工程实验课的更少。绝大部分学校开设的金融工程课程是理论和实训相混合的,如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的金融工程课程总共48学时,其中36学时是理论讲解,12学时是实训实践。这样一方面削弱了理论知识点的学时,容易造成学时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准确的问题;另一方面,实验课时有限,金融问题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不能很好结合,实验实训内容设计不合理不全面,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课程理论与实际脱节。
4、课程交叉性弱,并且存在重复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专业越加倾向于专和精,然而学科过度的专业化,容易引起各个学科之间存在分割和封闭的问题,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金融工程所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之间衔接较为薄弱,前后交互性不强,知识点之间独立分割,缺乏整合和梳理,学生难以形成整体的框架体系。与此同时,不同的课程之间又存在重复的现象,如金融市场中涉及衍生工具内容与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程中部分内容重复,又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部分内容重复。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降低听课效率;另外也会形成一种资源浪费。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探析金融实践教学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探析金融实践教学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