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窦师纶与“陵阳公样”
 
更新日期:2020-01-13   来源:艺术百家   浏览次数:3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国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815~907)在《历代名画记》第十卷中记载:窦师纶,字希言,纳言陈国公抗之子。初为太宗秦王府咨议、相国录事参军,封陵阳

 
中国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815~907)在《历代名画记》第十卷中记载:“窦师纶,字希言,纳言陈国公抗之子。初为太宗秦王府咨议、相国录事参军,封陵阳公。性巧绝,草创之际,乘舆皆阙,敕兼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蜀人至今谓之‘陵阳公样’。官至太府卿,银、坊、邛三州刺史。高祖、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之状,创自师纶,至今传之”。窦师纶因被封为陵阳公,在吸收中亚、西亚等地的服饰题材和表现技法的同时,继承中华传统图案兼容并蓄,人们将其创造的这种在当时十分流行的服饰样式称为“陵阳公样”,所以窦师纶是“陵阳公样”的始创者。窦氏先祖原是鲜卑纥豆陵氏,后来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实行汉化政策的影响下改为汉姓窦氏,并得到“累世仕魏,皆至大官”的荣耀。窦师纶的家族历代都有工艺家出现,他的族曾祖父窦炽、父窦抗、堂兄窦法洽皆曾担任将作大监等相关职务,而窦师纶很早就获封“陵阳公”的爵位。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其叔父窦璡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薛仁杲(?~618),约两年后益州(其治所在成都)逐渐安定,于武德三年(620年)置益州行台尚书省。随后窦师纶于武德四年(621年)任益州大使,兼任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掌管制造舆服器械,后被委以重任重新厘定唐代新朝服样式等相关工作。
唐高祖、太宗多次变更朝服形制。《唐会要·卷三十二》载有高祖于武德四年(621年,与窦师纶任益州大使同年)敕:“三品已上,服大科细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服小科细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文中的“科”即“窠”,说文解字注解为“窠,空也。穴中曰窠,树上曰巢”,“窠”其实就是指动物的穴或者巢。唐朝官服以大窠为贵,小窠次之,窠内主要为动物。此前由于汉代织锦大量出现云气纹、动物纹,瑞云和猛兽布满整个画面,古拙富有气势,而窦师纶为皇家提供瑞锦宫绫,就要想方设法在工艺上超越前朝,在纹样上突破汉代形成的气势之美。他巧妙地将对称的祥禽瑞兽与来自西方的联珠团窠锦纹完美结合,创造了大唐新样——“陵阳公样”。所谓“陵阳公样”,就是指窦师纶在萨珊波斯锦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的流行图案,比如中国人所喜爱的雉、羊、翔凤、游麟等动物形象,采用对称的构图方式所制作成的装饰图样。其特点是往往以两两相对的动物为主题,外围为圆形的团窠,多寓吉祥之意,也常常象征权力等级。根据对不同时间、地点出土的唐代丝织物的分析,可以大致梳理出“陵阳公样”早期以联珠团窠动物纹为主,后续演变为花卉团窠动物纹直至多种搭配风格的轨迹。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窦师纶与“陵阳公样”

下一篇: 窦师纶与“陵阳公样”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