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共生理论内蕴
 
更新日期:2020-01-13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23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共生这一概念最初萌发于生物学领域,由德国真菌学奠基人、植物病理学家德贝里提出。共生指在一定条件下各单元主体按照某种模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

 
“共生”这一概念最初萌发于生物学领域, 由德国真菌学奠基人、植物病理学家德贝里提出。共生指“在一定条件下各单元主体按照某种模式联系在一起, 形成相互联系、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随着时代发展,“共生”渐次演化成为一种视野, 进而上升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 成为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研究视角和分析工具,不断地涌入社会科学领域。日本建筑学家黑川纪章在《共生哲学》中, 将共生思想运用到城市建筑设计领域, 认为共生理念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其本质就是兼容并包,共生理念本就隐于生活。尾关周二认为“共生”是建立在异质性基础上的相互依存, 即个体间因价值、目标、规范等不同而构建起的相互依存关系。吴飞驰认为“认为人作为有差异的、独立存在的个体, 只有在与他人或群体的相互交往中建立联系, 才能获得自我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共生理论强调共生系统内各要素、各系统之间的开放性, 彼此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动态平衡, 实现相互间的共生共荣。可见共生有赖于不同共生单元的异质性,各个共生单元在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作用下,形成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共同成长的共生系统。学界普遍认为, 共生理论由共生系统的整个外部组成结构与内部运行机理组成, 共生理论中的共生系统是指“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形成的共生关系集合”, 因而, 共生系统主要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三大要素。共生理论也为研究生教育场域中导师与研究生这一高校基层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框架模型和的方法分析工具,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方面具有的协作共生的内在属性与导生学术交往目标上的学术共同体追求不谋而同,这就为借鉴共生理论研究导生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打下了合理性、可操作性基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共生理论内蕴

下一篇: 共生理论内蕴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