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生单元
1.导师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
新时期的导生关系不应再是传统的单向度传授和控制式的关系,而应是一种互惠合作,共享交流、包容谅解的新型伙伴关系。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在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与行为模式的基础上, 履行和分担各自相应的义务与责任, 人格上平等, 以合作为纽带, 追求师生双方专业与价值共同发展和成长。另外,导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注重发挥学术主体的凝聚功能和向心力。因为导师与研究生所构成的学术共同体的运作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习质量、科研成果和培养质量, 甚至影响师生关系。导师在明确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包容、信任和尊重,给研究生敢于发言的自信和行动的自由。导师应该与研究生建立伙伴关系,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不搞权威主义。尊重是所有教育模式的主旨所在,人类的本性要求他承认这条绝对真理的存在。倘若没有了这条绝对真理, 所有一切都将会失去意义。包容互信和尊重培育是激发研究生科研潜力的重要力量。导师应该将个体多元异质的特性视为学术增值的催化剂,将分散多元的学术意趣当作激发学术共同体活力的养料。应当看到学生独特的专长,使学生的行动权得到充分发挥。研究生也应该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积极主动地与导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精心维护,信任、尊重导师,同时也要勇于以学友的身份与导师对话,发表自己的观点。激烈的辩争、有理有据的批判是达成共识的前提,也利于巩固伙伴关系。
2.导师赋予学生话语权
当导生学术共同体愿景构建后,就要赋予各共生单元相应的合理权力和权利,这是导生学术共同体健康发展的动力。以共生交往取代规制管理, 赋予双方共在的角色使命, 构建基于“理念、目标、指导、产出”多位一体的导师与研究生交往共生体, 成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场域立德树人的内在旨意。不仅要明确导师的地位和权力,还要明确学生的角色定位和相应权利。以共生交往的行动取向取缔上位对下位的压迫和下位对上位的妥协,要给予研究生充分的话语权和行动权,使其敢发表学术话语、能发表学术话语,敢做学术,能做学术,敢对导师提出质疑,能与导师共同辩驳。导生学术共同体的有效运作需要各共生单元的齐心协力,每个导师和研究生都是具有特殊智慧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共生单元之间需要相互切磋、琢磨,相互交流、分享,碰撞火花。
(二)臻善共生模式
1.促进学术活动形式多元发展
学校以及导师应当促成共同体的多元化发展,从导师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出发构建多样化的学术合作组、研讨组、学术沙龙等,鼓励多维度合作,并注重合作的深度。积极主动地制定战略合作目标,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激发创造力。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满足导师与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多元路径和个性需求。
2.完善互惠共生的运行机制
由于只有直接互动, 科学家才能传播他们研究工作所依赖的意会和非正式知识,所以导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十分重要,合作目标的达成需要互动并建构成果共享与共生共荣的发展机制。导生学术共同体实质是由导师、研究生、学校制度、学校文化环境形构的共生系统。导生合作意识的激发是这一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障,发挥共生单元的集体智慧,互动、共赢的目标取向会使导生之间的能量分配逐渐趋向对称、平衡,交往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建构起互惠共生的运行机制。
(三)优化共生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厚植生命力强的学术共同体。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盛行的当下,更应该守好自己内心的坚持。大学学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学术生态系统的主体状况以及学术生态系统中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生态条件。学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行为具有激励和规范作用,而学术主体的学术道德行为及水平又对学术生态环境起着优化和平衡作用。学校通过对校园文化制定长远规划和目标,修正、完善价值系统,优化学术共同体生长的文化环境,促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的健康互动,利于构建和谐共生的导生学术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