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安徽竹枝词中可以看出傩戏的流传广泛,皖南、皖北、皖东地区都盛行傩戏。其次,傩戏演出的时间固定,且都伴有宗族祭祀、迎神赛社的活动,因此具有宗族演剧、节日演剧的特色。“年年六月”“社鼓”“赛愿”“酬神”等词语都点明傩戏的演出大多发生在春秋社、迎神赛社等场合,与节日息息相关。接着,安徽竹枝词详细记载了傩戏演出时的表演场面和表演时使用的道具。“纤柔大净生还丑,盔甲裙钗粉墨妆”两句细致描绘出演员的角色、服饰和妆容。面具是傩戏的象征,相当于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傩戏演出时,演员必戴面具,以此成为驱鬼逐疫的神灵。牛鬼蛇神是面具的造型之一。为了使看官感受到质朴粗犷的审美特征,面具往往采用夸张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傩戏的面具带有的宗教色彩比较浓郁。杨希纯的《竹枝词》描述了傩堂戏演出时的神、魔、鬼混杂的场面,说明傩戏也受到了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从傩戏诗的写作,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傩戏的态度不一,有的是纪实性地描述,有的属于节日气氛的渲染,还有的则是明确表达对乡傩的批判。例如,吴梅颠在《徽州竹枝词》中对乡傩的评价用了“滥觞”二字。
安徽傩戏的影响深远,直到如今,贵池、青阳等地尚有傩戏演出。安徽竹枝词在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展示了傩戏在安徽的流传地域、开演时间、使用道具,以及以杨希纯、吴梅颠为代表的文人与百姓对傩戏的不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