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会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挑战
 
更新日期:2020-01-14   来源:会计之友   浏览次数:20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会计是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投资和贸易活动需要会计进行预算、审核和管理。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会计行业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复杂

 
会计是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投资和贸易活动需要会计进行预算、审核和管理。 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会计行业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要求会计这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我国的国际会计服务尚不成熟,不能完好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会计业务服务对接,会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会计准则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在会计准则上逐渐趋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使得会计成为国际贸易的商业语言。自从我国加入 WTO 后,就不断地完善会计准则,努力与国际接轨,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新会计准则经过多次调整和修订,现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为“一带一路”的会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却缺乏实践经验。 是因为“一带一路”涵盖亚洲、东南亚、中东和欧洲众多国家,涉及丰富的语言、政策体系、法律、经济体制和文化,这些因素使各国有不同的会计实务操作,造成各国的会计准则、财务报表格式和编制及其含义等都有差别。就会计准则而言,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就有11种,导致了各国之间会计信息的不对称,阻碍了中国与沿线各国和地区的资本流动,增加了金融风险。并且,各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不一样。现有43个国家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9个国家正在努力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13个国家仍然使用本国的会计准则。这是因为,各国会计准则协调方面缺乏必要的合作平台和机制。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实质上是财务报告信息的趋于一致性,严格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减少不同国家会计实务中的信息交流障碍,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以便投资者更了解当地投资的情况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强投资者对海外投资的信心。因此,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导者,需努力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会计准则的等效,对扩大和加深“一带一路” 投资贸易具有积极作用, 也为构建全球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科目提供了法规基础,从而确立我国在国际上的市场经济地位。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挑战
目前,随着大数据、智能化、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步运用到会计业务领域中。但是,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仍局限在传统的软件核算层面。 然而,在参与“一带一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中,我国企业需要将真实的、有效的、复杂的会计信息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有数字支撑、有效力的财务分析报告。 这就要求企业将简单的会计信息系统逐步转变为财务共享系统,从而实现业财融合。因此,我国会计人才必须突破传统的财会技术和思维,结合财务共享技术挖掘、整合及利用繁杂的会计信息,这是我国全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临的挑战之一。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统一会计信息系统将是全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发展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三)会计监管体系力度薄弱
会计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有力度强并且完善的会计监管系统。“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局动荡、社会安全没有保障、经济不稳定,加大了投资经营风险;另外,各国税收相关制度、税收征管和税收文化各异,增加了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为了我国企业能更好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投资和建设,先需加强会计外部监管机制,我国必须建立专业的会计监管团队来评估企业资金投资风险和监督投资运营状况。再者,为了促进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防范和规避项目所在国的财务风险,企业需完善内部监管制度和建立卓有成效的会计监控系统,提高财务风险评估能力。
(四)税收筹划的挑战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除了少数国家为了吸引外资,采取低税率或不征收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外,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征收所得税的税收制度[8]。进一步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政策各不相同,如果企业对所在国的税收法规、税收协定条款等投资税收制度缺乏了解,就不能制定与海外投资战略相符合的税收管理策略,对投资中的税务风险就不能进行有效预测和规避。因此,跨境投资企业需要及时地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和法规,掌握影响项目所在国的税收政策及其外部环境的变化,研究并制定既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又遵循东道国税法规定的战略。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会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挑战

下一篇: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会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挑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