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肯定科学研究上的“诚实”和“斯多葛精神”
 
更新日期:2020-01-15   来源:河北学刊   浏览次数:52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资本论》手稿中,可以见到马克思对科学研究上的诚实和斯多葛精神的赞扬。这主要是体现在马克思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的著作的摘录中。大

 
在《资本论》手稿中,可以见到马克思对科学研究上的“诚实”和“斯多葛精神”的赞扬。这主要是体现在马克思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的著作的摘录中。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最后完成者,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峰,对后世经济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所处的时代属于工业革命快速开展的时代,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资本主义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受时代大环境影响,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有利于生产、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他希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发展,进而人类社会就应该是“为生产而生产”。因此,他认为,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根本评价标准和理想目的,生产力尺度是判断一切政治经济学说体系的最终尺度。
在李嘉图看来,为了实现生产效率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牺牲地主阶级、无产阶级甚至是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所有社会阶级及其利益都应该为社会生产力发展让步,生产力的发展究竟是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权还是毁灭了工人的人的再生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李嘉图在1815年伦敦出版的《论谷物的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第二版)一书,马克思认真研讨过并作了较详细摘录。该书提出,“如果因考虑到某一个阶级而使国家财富和人口的增长受到阻碍,我将感到非常遗憾。”在李嘉图看来,土地贵族是不劳而获的旧式阶级,是与资本主义尤其工业资本发展相对立的,侵占的是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是社会发展多余的赘疣,土地所有权需要在资本主义方式下重新进行改造。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来说,摧毁旧式土地所有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对于现代工业无产阶级,李嘉图将他们看作同机器、牲畜或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而且无产阶级只有作为商品来交换自己的劳动力才能促进“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只有当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入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最后形成。对于李嘉图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会摧毁旧式土地所有权、会把无产阶级视为同机器、牲畜等一类商品,马克思认为他这样的思考在道德上“没有任何卑鄙之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劳动条件与劳动者的彻底分离而导致劳动力必须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而在李嘉图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是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来就有而且一直存在下去的。从这点来说,李嘉图为了生产力的发展将无产阶级贬为商品并不属于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历史事实。
马克思看到,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代表着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但是对于资产阶级,李嘉图也持有同样的毫无顾忌的“残酷”态度。1822年李嘉图在伦敦出版的《论农业的保护关税》(第四版)一书中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否认会有一定数量的资本损失掉。但是,拥有资本或保持资本是目的呢,还是手段?毫无疑问是手段。我们所需要的是商品的富足〈一般财富〉,如果能证明,牺牲我们的资本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增加用于使我们享乐和幸福的那些物品的年生产,那我们就不应当为我们的资本的一部分遭受损失而发牢骚。”从经济学上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将科学技术和机器普遍应用于生产过程导致劳动生产率经常性的提高,导致工业资产阶级的不变资本尤其是固定资本大幅贬值。李嘉图认为,对此我们也应该持欢迎而不是排斥的态度,这是因为资本毕竟是手段、途径,生产力发展、财富的增长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或者甚至可以说财富本身就是目的,手段在目的面前没有独立价值。在李嘉图看来,如果说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使固定资本贬值一半,这实际上就是人类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生产力发展面前,他对土地所有者、无产阶级和土地贵族是“平等相待”、“毫无偏袒”的。根据马克思的见解,与其说李嘉图的学说符合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倒不如说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符合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利益,或者说符合人类劳动生产率发展的利益,人类社会生产的利益是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限制。如果说,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发生了矛盾,李嘉图会像在别的场合对土地贵族和无产阶级的利益那样残酷地、毫无顾忌地反对工业资产阶级。
马克思本着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从社会中隶属于各个阶级的人只不过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观点出发来对待李嘉图的理论。李嘉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生产中心主义”、“发展中心主义”。在马克思看来,“这就是科学上的诚实。”“李嘉图的冷酷无情不仅是科学上的诚实,而且从他的立场来说也是科学上的必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肯定科学研究上的“诚实”和“斯多葛精神”

下一篇: 肯定科学研究上的“诚实”和“斯多葛精神”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