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区校融合”方面取得一定经验的同时,也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路径不完善、政策落地难,融合形式单一,融合的组织、机制、制度不完善,高校资源共享的动力欠缺等几个方面。
(一)融合路径不完善,政策落地难。
虽然洪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区校融合”的做法早已有之,如高校艺术节已经举办二十多年。但总体上看,公共文化“区校融合”还只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性措施,没有明确的推进步骤和融合的路径,区政府、街道、社区、高校、学院、艺术团队、个人等主体在“区校融合”中的权力义务关系还没有完全厘清,目前街道、社区与高校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时自发建立起来的关系,并非政府层面有意识地推动。根据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深入了解发现,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区校融合”缺乏制度化的步骤和路径。正因为路径不明晰,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也难以有效落地。如在推进高校场馆资源对外开放时,部分高校就不太配合,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原因在于高校作为一个大的社会主体,每个职能部门都有自身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并不愿意去接手部门职能相关性不大的工作,而政府在推进“区校融合”中又没有设定明确的合作主体,导致政策难以得到有效配合和落实。
(二)融合形式单一。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丰富,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具体服务行为,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加上区政府及文化部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居民等不同层级的主体与高校互动,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区校融合”模式也需要以多种具体形式进行融合。如高校的图书馆除了免费开放,还可以走进社区进行读书宣传、举办读书活动、培育社区读书组织、开展相关讲座等,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文化服务,把群众的读书热情真正调动起来。而目前的融合形式还很单一,除了免费开放,举办数量较少的文艺演出,没有其它更多的形式开展。这会直接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区校融合”的效果,不利于深度融合的推进及实现。
(三)融合组织、机制、制度不完善。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洪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区校融合”还是分散的、小范围的尝试,没有从整体上全面推进,还没有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其合力,需要建立在组织、机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基础之上。组织是高校与城区融合的基本前提,政府与高校间应该具备相应的协调组织,并培育相应的社会组织;机制是高校与城区融合的核心,要以观念转化构建新型动力机子,融合主体要形成共同成长的观念和融合发展的理念,要建立治理机制、合作机制及激励机制,促进区校融合稳步推进,实现区校深度融合发展;制度是“区校融合”的保障,要完善和落实相应的制度,使得融合有据可依,有步骤和计划地进行。不完善的组织、机制和制度建设是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区校融合”的最大阻碍,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四)高校资源共享动力欠缺。
根据对高校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高校在公共文化服务“区校融合”中表现还比较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一是“区校融合”后,高校的开放性大大增强,社会人员在高校的人数增多,流动加快,这必然给高校的管理带来更大困难,师生的安全问题更突出。二是高校资源多种多种多样,但部分资源也存在不足的问题,满足师生的学习生活都较为困难,也担心资源共享 资源紧张的问题,只好固守资源专有权,忽视服务社会的需求。因此,并不是所有资源都有条件纳入“区校融合”中来。三是,高校参与“区校融合”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目前政府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客观上讲,“区校融合”也因历史及现实原因导致一些阻力存在:首先,辖区内高校主管部门各不相同,导致规划建设不一致,公共服务配套衔接不一致。长期以来因行政体制上的分割,形成资源管理体制上的多元分立现状,在城市表现在政府各部门条块分割,各学校、企业、行业等各为其主,各自为政。目前我国高校各种机构设置相对完善,具有自给自足能力,缺乏资源共享的内部动力。其次,资源共享的观念还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来,高校缺乏空间开放心态及资源共享的观念。再次,资源共享条件受限。一方面由于时空的限制,资源共享需要有完备的协商机制,如场馆资源开放就因跟本校的使用高峰时段错开,否则可能引发特定时段内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带来的困难,资源共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于高校而言效益并不明显,且国内没有典型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导致部分领导对此不够重视,影响了资源共享工作的推进。同时,资源本身的层次也会影响资源共享的效果,由于资源持有方于资源需求方水平参差不齐,资源持有方并不一定能满足需求方的要求,就高校而言,如何提供社会群众正真需要的文化产品是一个难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共享激励机制缺乏,目前的“区校融合”中出现的高校一方被动、没有积极性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有效的共享激励机制来激发高校的热情,这必然会影响到深度融合的推进。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区校融合”不推行的理由,而应该是在协商沟通的基础之上,达成共识,让资源通过“区校融合”整合后实现利用价值最大化,服务更多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