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看客”现象的觉醒者与继承者
 
更新日期:2020-01-17   来源:黄山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36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看客,亦即旁观者或围观者。早在1900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呵旁观者文》,其中写道: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旁观二字代表吾全

 
“看客”,亦即“旁观者”或“围观者”。早在1900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呵旁观者文》,其中写道:“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旁观’二字代表吾全国人之性质也。”可见,“看客”现象存在已久并且已经引起少数人的忧患。真正将这一现象作为重中之重的要素纳入文学作品的是鲁迅先生。当他发现学医并不能拯救国人之魂时果断弃医从文,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声以惊醒“铁屋子”中熟睡的人们。这一现象的发现及觉醒,离不开鲁迅年幼时家庭变故而遭世人冷眼的童年阴影和留日期间的“幻灯片”事件。当时幻灯片呈现的是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的中国人,而其周围站满了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等待鉴赏示众盛举的国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此后,这种令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看客”众生相暴露于他的所有小说之中。有学者将鲁迅笔下的“看客”归纳为四种类型:无聊的看客、无情的看客、无知的看客、无邪的看客。他们多以群体出现,没有具体的外貌特征,只是看得很认真,正如小说《药》中的形象描写:“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示众》更是一幅看客百丑图。而那些被看的人们,有哪一个躲得过悲惨的命运呢?虽然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不得不承认,看客群体所形成的巨大推力足以将不幸的人推入深渊。
同样,《尘埃落定》中也出现与祥林嫂命运相似的人物,同样涉及到“示众”的场面和无情、无知、无聊、无邪的看客们。“看客”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国外亦然,但是外国远远没有中国这么严重与普遍。“看客”现象的形成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关,也与“奴化”的教育有关。在阿来的“创作宣言”《落不定的尘埃》一文中,作者强调要以“普遍的眼光”看待族别与地域文化,从而表达出某种“普遍的意义”与“普遍的历史感”。[阿来:《落不定的尘埃》,《小说月刊长篇小说增刊》,1997年第2期。]作者聚焦于特定族群生活,去寻求全球各族生活体验之间的有差异的普遍性,成为“我们解读中国少数民族生活的、从而也为整个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感人的美学标本”2018年12月10日,在一期读书节目后阿来接受采访,认为他自己写《尘埃落定》最大的创作动机是写一本小的中国史。阿来说:“我们都知道大的中国史,但很少知道我们身边需要的那个小的中国史,我们没有这样的历史书。”在早前的采访中阿来就曾说过,“也许大家下意识强调藏族文化的特殊性,因而总生出一些无端的神秘感,而我们与所有中国人一样的经历与感受的共通性却往往被人忽略了”,“我始终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学,是要在人性层面上寻找共性。”由此,阿来反复强调作品不止于抒写丰厚的藏族意蕴,更在于反映其所聚焦的嘉绒藏区的土司社会,实质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王国的缩影——拥有各自的领地和臣民,保留着被任意驱使的奴隶,保留着维护土司至高无上权力的种种残酷刑法等等。这样,通过西北藏区这一特殊区域的社会变迁,力图展示人类历史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项。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看客”现象的觉醒者与继承者

下一篇: “看客”现象的觉醒者与继承者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