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农业科学 » 正文
浅析我国农业的未来出路
 
更新日期:2023-10-09   来源:   浏览次数:66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农业结构的转型发展是推动中国隐性革命的进行的动因以及农业发展中面临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缓慢、现代科学技术落后以及现代经营主体发育不足的现实情况,进而从调整农业的结构、生产规模、以及发展科技技术等具体措施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经验表明,一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后,长期增长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结构变动促进增长的经济追赶阶段;后期为要素/产出比例趋于稳定的均衡增长阶段(刘霞辉,2013)。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也是前期需要结构变动促进农业增长,后期需要稳定要素产出比,在效率和质量上面做文章。因为农业效率提高是牵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表现是分工深化,通过规模化生产获得农业规模收益,其核心是农业劳动效率持续提升。根据库兹涅兹定律,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转向高效率的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选择规模适度经营的家庭农场模式

黄宗智认为,中国小农场模式的发展是在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政府对合作组织支持的基础上发展的。我们可以更多地寄希望于小农场发展模式带动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现状、提高农民收入,让土地成为农民生活的保障。近三十年的蓬勃工业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旧农业中的小规模过密的实际。面对小农经济仍然长期存在的事实,再次重视农业自身,从中找寻出路。例如:转变食物的消费结构可能会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中国农业的将来仍需依赖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模式,其出路不在大农场而在于新时代的小农经济,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可以在少量的土地上为更多的人类饲喂更多的动物,从而满足人类对肉奶需求的增加。适度规模经营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并且取得了极好的成果。新时代粮食兼肉禽蔬菜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农场,可以在二三十年中迈向充分就业的适度规模、多种经营的农业,改善农村隐性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缓解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过剩和收入低,具有适度规模、能够持续发展的小农家庭农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当关键的一面。

(二) 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

 “粮改饲”将成为国内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流方向,顺应市场需求消费变化,消除无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改善农业部门的生产结构,抛弃污染低效的产业,减少产能浪费。以通过供给和需求的对接,打造出农业新生态,实现全环节的升级,产业链条的升值,从而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创造出足够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以农业特色和现实生产情况为基础, 发展各地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稳抓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服务业和农业的融合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教研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推进土地承包流转、减少流通环节;建立高标准农田和改造中低产田,加快规范化生产体系建立,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环节的监管,发展有机生态绿色的生产方式保证粮食的安全生产改造传统的自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三)引用现代科技的新农业

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大规模引进,不仅开辟了许多农业科技新领域,提高了农业科研资金利用效率,而且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食品消费和农业结构的转型,农业生产从低价值的粮食转向高附加值的其他经济作物,这既是进一步资本密集化也是进一步劳动密集化,同时农业也要朝着技术密集化发展,数据表明农业科技水平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发展农业科技是振兴小农场发展的第一重要因素,农业技术引进是增强农业生产和支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学研有效的结合,发挥高校的专业水平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相结合,理论运用于实际,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的成本投入。同时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 浅析我国农业的未来出路

下一篇: 浅析我国农业的未来出路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