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互联网+”课程思政理念淡薄,部分课程与实际脱节。课程思政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为了更好的实现全过程育人,需要应用互联网技术将其不断的优化,从而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但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共识,并未在所有教育者中入心入脑。部分专业课老师认为在专业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根本就是做无用功,更不会花费时间去研究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部分老师“只授业不传道”“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因此,课程思政的合力尚未形成。课程思政的优化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育人作用,更要发挥好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隐性育人作用。从根本意义上说,课程思政有利于思想政治建设,是对学生道德上的启示与深入长远性的影响。但是从目前“互联网+”课程的发展情况来看,有的课程建设并不理想。如何应用互联网技术将课程思政优化,如何将专业素质培养与道德培养进行无缝衔接,是“互联网+”课程思政优化面临的问题。另外,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课程思政优化作用容易在对象、主体和受众方面与现实脱节。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空间的约束,但同时也丢失了空间存在带来的某些优势。有些“互联网+”课程采用直播平台的方式,教师可以一对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某些课程则是采取回放的形式,也就是说提高应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针对性。
(二) 没有有效的应用科技,教育手段落后。目前,随着互联网日渐应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但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还不够到位,“互联网+” 对课程思政优化的独特性影响并不明显,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独特性不强。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无论是在授课方式还是在授课内容上都较为单一,即使很多学校在课堂已经普及互联网,教师在课堂中也不过就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教学资料、PPT,还没有真正的运用到现代新媒体的新方式和新手段。没有有效应用科技的问题关键有两方面:一是在宏观方面,科技创新力不够,科技运用于“互联网+”课程思政优化部分不够有效,与其他特征难以进行区分。二是在“互联网+”课程方面,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不够创新,也可以说应用科技的效率低。
(三) 互动与交互灵活性不强。互动性指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通过课程的途径,教师与学生形成联系,并且能够互相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这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互联网+”与课程思政优化教育的相互结合是在有效整合了互联网高效教育的基础上融合思政教育的特点而形成的新的教育模式,因其是在同时教育课堂和专业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渗透教育,所以在应用中时需要更高的灵活性。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本身就有其专业课程的知识,节奏性很强,课程安排也很充实密集,留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参与课堂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常常以一分钟或者几分钟为时限。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充分,对学生的需求不了解,可能造成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忽略了学生实际可能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某些思想上的知识或是突破的关键点,导致学生有误区或是陷入迷茫阶段,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常把握。二是学生的需求被忽略没有得到满足,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受到一定的影响,最后影响的是学习的效果。
(四) 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障,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互联网+”课程思政的优化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将其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与思政课程一起形成协同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很多学校往往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教师也更加注重自己的教科研,因此在制定课程任务书和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加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没有设计出明确的框架、实施策略和评价方式来推进课程思政优化。此外,“互联网+”课程思政优化体系构建中,主体责任落实不明,各学院部门缺乏统一的运行机制,师资培训机制以及师生评价机制协同育人的理念也在落实中被层层弱化。课程思政优化的机制和制度不健全,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门课程“各说各话”,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就是让课程变得活泼生动有趣,或是通过形式的改变增加新鲜感,还有就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交互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课程思政优化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偏为枯燥的内容,通过理论授课的方式达到最终影响生活行为的效果。课程的生动与否和课程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然而利用互联网的工具性功能使课程变得充实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如何安排,怎样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有效信息并应用于具体课程之中。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互联网+”课程思政优化并没有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强烈优越性,课程内容与传统课程相似度很高,内容上的单一影响了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