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思考
 
更新日期:2020-02-25   来源:高教论坛   浏览次数:2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社会的革新速度愈加迅猛,新工科的提出是对当前工业社会的工程教育的境遇进行自觉反思的结果,并内在的指向未来发展。工科建设的

 
 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社会的革新速度愈加迅猛,新工科的提出是对当前工业社会的工程教育的境遇进行自觉反思的结果,并内在的指向未来发展。工科建设的创新性、关联性、持续性、长期性、发展性等特征,要求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如学科专业体系的重构、课程知识的整合等,需要不同学院的不同学科专业的协同、交叉和融合,不仅直接关系到跨学科组织模式的创新,而且与学校发展定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密切相关[5]。

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出发,认为我国高校应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工程学科发展、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进行科学规划,举全校之力从教育理念、制度建设、组织模式、教育资源等方面制定和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处理好学科专业之间、学科专业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1)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面向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和一体化的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角度培养人才具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重教师自身专业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加强与相关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具体而言,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目标1:专业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理论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开展创新活动,成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目标2:独立思考能力与终身学习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我挑战、领导及组织团队、有效沟通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目标3:社会人文素养与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的情操与人文素养,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2)优化培养方案,制定特色课程体系

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工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适合大类专业培养的柔性化培养方案;构建凸显人才培养优势特色的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方案;从现实可行性出发,将通识、选修、必修等课程进行重组、渗透、融合,构建新型工科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三者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多元化作用。

(3)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

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从而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

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并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强调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新颖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动力。加大以科研促教学的力度,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融入到理论教学当中,通过实习实践环节、模拟工程案例或建立虚拟仿真实验,组织学生开展深入探讨与思考,提出问题,找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继而在工程实践中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4)强化第二课堂,建立新工科人才培养新通道

第二课堂教学以其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放的管理以及自由的资源配置等特点,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过参与学科竞赛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组织与协作、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以及团队和个人展示等方面的能力;第二课堂内容往往与社会实践接轨较为紧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起到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效果。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5)升级实践实训条件,实现人才共建

对既有资源进行重组,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综合性的实验室;虚实结合,建设虚拟和增强现实仿真实验室;校企合作,建立稳定持久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应对新工科建设的挑战,各地高校纷纷巩固、拓展、开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与相关专业的领先企业制定长期合作协议,为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注入新生力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思考

下一篇: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