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是培养蒙古族预科生说标准普通话的习惯,通过朗读,让学生体味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1]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由此可见声音之美就要通过朗读来体现,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扩展学生的读书视野,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还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则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经多种形式的朗读将无声的内容化为有声的情境,才会感知语言的优美,体会语言中渗透的真挚情感,感悟语言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蒙古族预科生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汉语和老师进行互动以外,在课下他们彼此之间几乎都是在使用母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学生在课上表达时吐字发音往往具有浓厚的方言味道。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进行范读,帮他们扫清在朗读课文时可能遇到的障碍。所以,教师应在每次讲新课之前进行范读,教师在范读时可以通过语调的强弱高低、语气的轻重缓急以及节奏的长短变化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把他们带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增强学生感悟语言内涵的能力。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文章的需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流畅、生动地朗读文章,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朗读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反复朗读、咏诵经典,体味朗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不但影响学生的个人素养、精神世界和思想行为,而且还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阅读兴趣,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爱好提供和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求知欲。蒙古族预科生与生俱来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更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和文学,像《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狼图腾》、《成吉思汗》、《格萨尔王》等书籍是蒙古族预科生最喜欢读的,教师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给学生,只有学生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他们的阅读感受才是最深刻的,阅读兴趣也会得到提高,同时还会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海量式的阅读资源,每个学生阅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纸质书籍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电脑、阅读器等设备进行数字阅读,数字阅读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地阅读,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学校是读书学习的场所,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注定要与书为伍,与阅读同行。教师的任务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通读阅读各类经典,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性情,开拓丰富的精神空间,唯有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