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对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更新日期:2020-02-26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18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以明确的原则创设开放的活动区域目前,幼儿园活动区的重要价值不仅引起广大学前教育界工作者的重视,而且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教育部在颁布

 
(一)以明确的原则创设开放的活动区域

目前,幼儿园活动区的重要价值不仅引起广大学前教育界工作者的重视,而且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教育部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尽管如此,广大幼儿园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活动区的数量有限且类型单一,一般常见的就是图书角和娃娃家,满足不了儿童进行更复杂游戏的需要;二是活动区的设置是按照成人的需要而没有顾及儿童的发展特点,因此儿童缺乏兴趣;三是一些幼儿园创建活动区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根本没有区角活动的时间,所谓的活动区域只是摆设而已。 从学前教育实践看,基于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美国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时因“重视学生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而促进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从借鉴视角看,我国广大幼儿园在创设活动区域时,理应以能够促进学前儿童与外部世界互动为原则,创设开放多元的活动区。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构建多元开放的活动区。所谓多元,体现在活动区的种类上,除了积木区、娃娃家、美工区、图书区和玩具区等基本活动区,还包括沙水区、电脑区、木工区、音乐区等其他区域。开放则体现在指定区域内的儿童人数不应被限制,因为限制数量就会限制儿童的自由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区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要坚持适度原则,一般5-8个比较合适。因为为数不多的区域可以让幼儿在头脑中更好地定位,不至于被过多的选择所困扰,也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自主设计和实施自己的游戏想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第二,扩大活动区的空间。狭小的活动区空间会限制儿童的活动,从而限制儿童的发展。活动空间的扩大,有利于儿童更好地进行游戏。比如,扩大积木区的空间,有利于儿童搭建大型物体并在建构区进行象征性游戏;扩大娃娃家的空间,有利于儿童进行角色扮演;扩大美工区的空间,有利于儿童独自或和同伴一起自由操作和探索多种材料。第三,合理安排活动区的位置。活动空间的位置会影响儿童活动的质量,合理的设置会激发儿童活动的兴趣,促使儿童更好地活动。比如:美工区靠近水池,以便儿童清洗颜料;图书角靠近窗户,以便儿童利用自然光线;娃娃家靠近积木区,以便儿童进行更复杂的游戏。第四,创设开放且易于出入的空间。每个区域之间都有可见的边界,可以通过摆放低矮的家具或在不同区域铺设不同的地毯创设开放且易于出入的空间,以保证儿童在各个区域行动自如,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又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室的各种情况,以便教师参与儿童的游戏,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以因地制宜的手段设置自然的活动空间

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杜威所言:“人类在环境中生存和成长就像植物在阳光和土壤中一样,从中获得能量和支持,获得自身的成长。”3-6岁的儿童正处于认知、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环境对其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明显不能忽视。基于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美国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方面正是由于关注了学前儿童在园活动空间的自然性而有效促进了学前儿童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反观我国广大幼儿园不难发现,不少幼儿园在幼儿活动空间层面进行环境创设时不仅没有重视儿童活动空间应有的自然性特征,反而人为地改造了儿童活动空间。比如,有的幼儿园在布置活动空间时只注重美观,用大量成品装饰代替自然材料,美则美矣,但缺乏生机,较为呆板。为此,我国广大幼儿园应充分立足各自幼儿园的现实环境,以因地制宜地设置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自然活动空间。教室是学前儿童经常性的活动空间,为增进教室这一儿童活动空间的自然性,当下切实可行的做法有三:其一,基于天然的建筑材料会让儿童更加感到亲近的立场,各个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园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尽量使用天然的建筑材料来布置活动空间;其二,基于自然的光线有利于保护儿童视力的立场,尽可能改变以往过度依赖人工光线的局面而尽量使用自然光线;其三,各个幼儿园可以根据教室具体的活动空间特点,充分利用看似自然的靠垫、枕头、地毯、窗帘等物品增加环境的柔和性,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让儿童感到温暖与安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对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下一篇: 对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