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本科高校朝鲜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尚未实现身份转变与认同。地方本科高校是为适应转型发展大趋势,才开始借鉴高职院校“双师”教师理念,将“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的。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上的调整没有及时体现在制度安排与设置上,准备上的不充分以及实践上的严重不足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无法实现结构性身份认同。换句话说就是地方本科高校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与自身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其制度化建设滞后与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发展形成一对较为突出的矛盾,大大削减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对自己结构性身份的理解和认同,阻碍自身身份的构造以及教师身份的再生产[2]。而这也直接反映到教育过程当中,衍生出上述种种问题。
(二)地方本科高校朝鲜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历。某些本科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大部分都是本专业教师在考取相关技能证书或是在企业短暂挂职锻炼一段时间后,由其所在学校认定的。因此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难免还留有转型前的痕迹。尽管也有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但是由于教学压力、科研压力等各方面原因,大多持续不了太长时间。作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本应积极主动承担行业相关一线的技术工作,到企业一线工作至少一年以上。而现实是很多教师虽然有“双师”资格证书,但是却不一定具备“双能”实践经历和实务能力。因一线从业经历有限而导致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是部分“双师双能型”教师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地方本科高校朝鲜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专业性有待提升。有些地方高校只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数量,而忽略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质量,只关注教师是否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外另一职称“证书”,而并不重视证书与专业是否对应。例如,某高校朝鲜语专业的教师拿到的是“心理咨询师”、“园艺师”资格证书,却也获得了朝鲜语专业的双师称号。这种做法明显是忽略了专业对口性。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并不具备直接的指导性,也达不到培养外语人才的目的。
(四)地方本科高校朝鲜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需要拓宽引进渠道。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最值得肯定的是在大学课堂里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在真实职场环境下学习业务技能并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朝鲜语专业实践教育的这种特性,具有丰富职场经验和业务技能的企业导师投入到师资队伍当中,对于实践教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前面提到的有关朝鲜语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是否需要企业导师的加入”的问题,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的占比为92.6%。另外,被调查者中有79.3%的人希望具有实践经历的企业相关人士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需求程度。而实际上,多数地方高校朝鲜语专业师资队伍当中,企业导师的占比不足两成。因此,加大企业人员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中的比例,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