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三方联动的互动机制。
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机制,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以及地方高校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和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而企业则需要为高校提供师资队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高校具体制定师资队伍培训方案和考核标准,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目前,通过产教融合,各大高校和政府正在推进多种合作事业,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关政府机构的大量投入和支援。从实现实务型教育的角度出发,需要学校的政策性支持,产业界的合作以及政府层面上的努力。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培训上,高校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也应该增加。以韩国为例,目前在韩国高校实行的GTEP一类的师资培育项目,就是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外部实务专家的参与教育及现场访问实习,提高专业领域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在准入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并有效落实相关规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二)加大企业导师的投入力度。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是在充分体现产学融合特点、突出现场性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行业相关实践经历的教师或是相关行业实际从业者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教育教学过程是以强化现场感为目的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编排的。因此,企业导师的投入是重要一环。通过安排企业实务相关人士到师资队伍当中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融入企业文化,了解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公司制度。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初次上岗的大学生尽快熟悉新岗位工作,提升岗位技能,满足岗位需要。这样做不仅能够带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激发其业务潜能、调动其工作热情、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开发更多类型的培训项目。
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训内容应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目前用人单位对朝鲜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不仅仅限于语言能力上,还要求其在掌握一定的贸易实务相关知识的同时,具备销售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养。而培养出具备上述能力的专业人才,前提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本身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兼具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线从业经历。针对于此,高校主导的培训项目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主要培训内容比起单一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教育课程,应该更倾向于旨在培养教师职场素养和贸易相关知识的教育课程。例如,基本的贸易实务教育、国外地域研究、海外销售和外语谈判等相关内容。另外,重点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也应成为培训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上述培训项目,一方面要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专业性,同时还要提升其行业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