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从代表性人物看华侨华人的特点与作用
 
更新日期:2020-03-02   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30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新西兰华侨代表性人物的生平与经历,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华侨华人跨越国界与文化的特点,展现了人类从封闭走向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新西兰华侨代表性人物的生平与经历,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华侨华人跨越国界与文化的特点,展现了人类从封闭走向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以下试举数例。

陈达枝(Chan Dah Chee,1851-1930年)是最早到达新西兰的华侨之一,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新西兰华侨中最成功的蔬菜种植园主和跨国贸易商。他白手起家、英文水平有限,但能在经营和管理中精益求精,并抓住商机、不断扩展自己的事业。他所创办的阿枝(Ah Chee)公司,从蔬菜种植业发展到果蔬零售业、餐饮业,再到木耳、丝绸、鸡蛋、皮毛和香蕉的进出口业。他注重中国传统的亲属、同乡关系,中华会馆创立时捐款25英镑,名列榜首,又注重与当地白人维持好关系。在他的下一代可以独挡一面后,陈达枝决定落叶归根,在广东安度晚年。他的孙子陈麟智(Tom Ah Chee)是奥克兰食品城超级市场的创办人和总经理。陈氏家族几代人,在中国和新西兰之间往来,每一代人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与中国的亲疏关系不同,在新西兰的融合程度也不同,其家族故事是中新两国贸易、移民、技术和文化交流的缩影。需要指出的是,以陈达枝为代表的华商,生动地展出华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不断进取,在世界各地成功经营商业的特殊才华。

余职慎(Yue Henry Jackson,1881-1955年),其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英格兰人,少年时代在新西兰和中国两地生活,熟悉中英两种语言及风俗人情。他在中国驻惠灵顿领事馆服务30余年,先后担任秘书、代领事、副领事和领事等职务。他为人儒雅有风度,又热心侨务,多次为华人争取利益。特别是在抗战期间,余职慎利用自己的语言与社交优势协助总领事汪丰、国民党领袖赵国俊开展工作,与新西兰政府方面保持频繁的沟通,卓有成效,获得华侨的尊重和爱戴。抗日战争结束后,新西兰华侨筹置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会所,余职慎捐款1000磅以为倡导。会所落成后,众人将大礼堂命名为“职慎堂”,表彰他长期为新西兰华侨所做的贡献。

杨汤城(Young Tong Sing,1908-2000年),少年时到新西兰读书,后在家里果蔬店帮忙。1927年加入国民党,逐渐成为侨界活跃人物。他热心社会事务,1931-1933年回广东番禺时,在家乡创办了一所正规小学。1937年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成立,杨汤城被选为首届执行委员。1938年发生华侨捐款风波时,杨汤城跟随总领事汪丰到奥克兰分会做劝说工作,为解决纷争四处奔波。抗战时期新西兰华侨的个人捐款中,杨汤城以698镑名列前茅,可见其爱国之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回到祖国,晚年忆及当时的感受:“我往广州去,对解放军的纪律有很好的印象,他们拿了东西便付钱,不欺压平民,我觉得新时代来临了,便决定回中国去。” 他从一名国民党员转变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广东投资设厂、从事侨务工作,并让家人从新西兰回到广东与他团聚。晚年,杨汤城口述《新西兰华侨史》一书,让国人对新西兰华侨华人史有了更为生动直观的了解。

上述重要人物所处的时代、从事的领域各不相同,他们的共同点是在中国与新西兰之间往返,但主要居住在新西兰。他们在新西兰华人社会中拥有一定威望,并能有效地代表华人与白人社会进行沟通,甚至进入白人主流社会。他们在发展自身事业的同时,还以保护和扩大华人在新西兰的利益为己任,以华人与白人的和谐相处、合作共赢为目标,并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取得突出成绩、彪炳史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从代表性人物看华侨华人的特点与作用

下一篇: 从代表性人物看华侨华人的特点与作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