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关于佛系青年形成机制的研究
 
更新日期:2020-03-03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浏览次数:28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对于佛系青年的生成机理,吴建宏(2018)最早给出了一个分析框架,他分别从物质、社会、心理、媒介四个角度进行阐释,认为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中产阶

 
对于“佛系青年”的生成机理,吴建宏(2018)最早给出了一个分析框架,他分别从物质、社会、心理、媒介四个角度进行阐释,认为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以及自媒体的普及是“佛系青年”的主要成因[]。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佛系青年”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从物质角度的解释——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解释,一种认为是物质丰裕的结果,青年奉行“存在主义”,相对丰裕的物质条件为这种生存哲学提供了可能[](宋德孝,2018)。另一种观点则持相反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青年一代从小的生活环境相较于父辈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高房贷、高生活负担的现状也给当今青年人的就业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一些不善于表达自我的年轻人在长期处于“有欲望,没希望”的“低欲望心理”的情况下,会在日趋失望的过程中进一步拒绝向外界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从社会角度的解释——大学生生活兴趣度在功利化教育中渐趋消退,成长需求在短缺式供给中失去平衡(陶志欢,2018)于是个体受价值虚无主义支配(朱美燕,2018)。

从心理角度的解释——认为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的集体表征与个体认同:这一群体普遍自我效能感较低,他们往往通过彰显佛系态度来构建心理防卫机制,代表着 “角色退出”后的青年形象,其本质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物化现象的消极应对和情感宣泄的表现(卜建华等,2018;陶志欢,2019)。

从媒介(技术)角度的解释: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挤占了当代青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能力的退化,进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真实表达障碍和社交障碍。表达空间自由化,青年对亚文化认同的阶段性心理特征(陈赛金、陈超俊,2018)。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佛系青年的本质和成因,但仍留下许多困惑:物质角度的解释无法回答物质条件更好的富家子弟为什么并没有出现高比例的异性交往障碍。价值虚无、亚文化群体认同、成长需求失衡等只是佛系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原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关于佛系青年形成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 关于佛系青年形成机制的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