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工程环境土木类人才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建设工程材料、结构设计、施工、专项监测检测等技术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既有规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还有一定差距。据统计: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1.27%,排在世界第113位,远低于美国的82%、德国的74%,法国的77%;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4万公里,仍远低于美国的22.6万公里,换算为人均铁路里程长度还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77.35万公里,排在美国689万公里和欧盟582万公里之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仅2005公里,还有8000公里在规划设计中;我国的机场总数为497个,远低于美国的15079个,巴西的4105个;再有以城市轨道交通而言,为建设轨道发达城市,满足城市人口众多,人口分布稠密的特点使得城市轨道成为较适合我们的交通方式,而每年该方面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就达2~3万人,而城市地下工程本科毕业生还不到5000人,因此仍还有很大的需求空间,并且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也只在8万人~10万人之间,这样要完全满足现代居住与综合交通的房屋建筑、公路、铁路、市政等大规模工程的快速建设与养护,人才缺口更大。
2 新工科建设土木类地方高校角色扮演和机遇与挑战
截至2016年底,针对我国817所公办本科院校的功能和办学层次已将高校分为顶尖、一流、高水平和区域型大学,其中前三者有近100所,主要为985,211型大学,区域型大学则有700余所,占高等本科院校85%以上,主要为地方性本科高校,而该类院校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土木类高校中,开设土木工程的本科高校有549所,开设地质工程的本科高校有56所,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本科高校有55所,但岩土工程的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阶段,其本科教育主要是以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和城市地下工程为专业方向的形式来开设。
在高校定位中,区域型土木类高校主要是面向工程现场为设计和施工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导向,重点体现工程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也是施工企业一线建设的生力军。针对地方高校岩土工程的毕业生大都在中铁、中交、中冶、市政、道桥、勘测等企业从事施工、监测检测、勘察设计和监理等工作[5]。同时由于地方高校办学灵活,专业适用性强,还可以因工程项目岗位需求的不同而随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有其优越性。:“新工科”建设不像“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综合改革”、“2011协同中心”、“双一流”建设具有先行示范引领性,其以分批分层次、项目建设方式来实施,而“新工科”无需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评定准入制,各高校是齐头并进,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产业需求实施建设方案。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人才需求旺盛,建设周期长,技术水平高,管理复杂等特点,在装配式建筑科学建造、智能化施工与信息化管理、绿色低能耗建造技术等异军兴起的新型产业中会被传统技术束缚制约[6],而现代施工技术极不同于以往简单搭积木式的机械式建造模式,它更是需要:施工企业对人力、工程材料、机械设备等资源的科学优化与配置;对建设质量、进度、成本进行科学化的系统管理;对施工进程中能够精准的进行防灾减灾预测预报及时信息反馈等。目前,“新工科” 建设首先是在优势工科院校发起,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得到大量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资金支持及高端复杂的专业技术来支撑。而众多地方本科院校还是于21世纪初从高职高专升级而来,于是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条件、生源质量、就业途径等较综合性重点大学无与伦比,因此在正将兴起的“新工科”建设中是否完全纳入地方院校致使很多学者提出了质疑,因此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受到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