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境教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创境可以理解为创设情境。在国外,有许多的教育专家提出情境教学的理论。皮亚杰(1984)与维果茨基(2005)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情境教学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20世纪60年代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帕尔默和霍恩比首先创立情境教学法。20世纪末以来,Lazarus(1999)认为情感和认知是紧密相联的,Isen(2001,Ashkanasy & Nicholson 2003,Caruso & Salovey 2004,Allen R. Auster & Krista K. Wiley 2006,Gavriel Meirovich 2012)研究情境教学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指出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能促进学生学习和课堂表现(龙腾华2016)。Callie Mady(2012,Carver 1997)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情境教学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Nation(1990)把情境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提高了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率。在国内,以李吉林为杰出代表, 她总结出了情境创设的“四要求”,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五要素”(李吉林2002)。近十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很多专家学者针对情境创设的定义、策略等方面从理论上阐述的较多,而真正付诸教学情境实践研究的并不多。为数不少的一线教师正在积极尝试,不少教师的情境设计规范、合理,贯穿教学始终,的确达到了辅助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认知能力等发展。但也有部分教师设计出来的情境偏离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不明确,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甚至有的设计偏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致使效果事倍功半(李吉林2018)。由此可见,探究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创境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有其实际的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课堂设疑的研究
有关课堂提问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R. Stevens)第一次对教师发问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发现:发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金传宝1998)。自史蒂文斯的系统研究开始,美国的教育研究工作者对教师的发问行为进行了大量观察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佩特(R. T. Pate)和布莱沫(N. H. Bremer)设计问卷向小学教师征求发问的目的,86%的教师认为:发问的目的在于“通过检查学生的学习来检查教学的效果”(金传宝1998)。韦伦(W. Wilen 1991)对大量专门或部分研究发问的著作进行了综合,得出了一系列的发问技术。韩金斯(F. P. Hunkins)研究发问策略的主要作用。韦尔(M. Weil)、乔伊斯(B. Joyce)和克卢温(B. Kluwin)向教师提供8种教学策略(金传宝1998)。加拉赫(J. J. Gallaher)和阿什纳(M. J. Aschner)以吉尔福特(J. P. Guilford)的智力模式为基础来建构的加拉赫——阿什纳分类系统把认知和记忆合为一类(金传宝 1998)。金滋莱特(R. Kinsvatter)和韦伦(W. Wilen) 针对前人研究改进发问行为、方式和技巧(Wilen 1991)。周星和周韵(2002,Barnes 1976,Long &Sato 1984,Pica &Long 1986,Brock 1986,White 1992)围绕教师课堂提的问题的分类展开研究(于龙2005)。Brock(1986)、Long &Crookes和Koivukari(1987)较早地着手研究教师提问培训对课堂教学的影响(Ellis 1994)。但有关教师在课堂上选择的提问类型与学习者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不是很多。在我国,相关研究包括设疑的艺术、技巧、策略、模式、运用和作用等方面,涉及语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文理科,覆盖小学、初高中、大学等不同的学段,但针对大学英语课堂设疑提问的研究并不是太多,基于性别差异的大学英语课堂设疑提问更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