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更新日期:2020-03-03   来源:人民教育   浏览次数:27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教师作为研学旅行活动中的重要要素,明确其应具备何种能力,对促进研学旅行活动顺利开展与专业化运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特征和

 
 教师作为研学旅行活动中的重要要素,明确其应具备何种能力,对促进研学旅行活动顺利开展与专业化运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特征和需要,研学旅行教师需具备研学旅行活动的规划设计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

1.研学旅行活动的规划设计能力

教师的规划设计制约着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其作为前期准备工作的一部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担当研学旅行的实践者,在准备阶段对研学旅行活动实施过程及其后续工作的各个项目做好规划与设计。教师要能够从教育视角和立场出发,在综合考虑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结构与水平、研学旅行基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意愿,对研学旅行活动的主题、目标、流程环节、主要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例如,在以洛阳为研学基地、感受唐风佛韵的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就需要围绕着唐代文化教育规划一系列旨在传播唐代文化知识和佛教文化,发展学生智力的活动内容。在这一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中,要想使研学旅行活动真正有效,就需要教师在整合研学旅行活动资源后,对行程安排、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地组织规划设计。在研学旅行活动结束时,教师应该对反思总结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规划设计,让学生在合理的反思总结活动中收获经验,获得提高。

2.研学旅行活动的沟通交往能力

影响研学旅行活动顺利实施的人的因素中包括人际沟通交往因素。教师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倡导者之一,需要学校、家长与学生的支持配合。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此获得各方面的支持配合。

教师是家长了解学校政策与活动动态的桥梁,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家长会、家校通、社交媒体等途径宣传研学旅行活动,使家长和学生对其形成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不同教学组的教师们也应该针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沟通研讨,形成一种研究合力。同时,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持人,教师们应该向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宣传推进研学旅行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发展前景等,向学校相关部门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本校开发有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与研学旅行活动资源。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间的沟通合作促进研学旅行活动更顺利完满的完成;通过与相关部门人员和研学基地人员的良好交流,为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与场地;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合作,师生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总之,研学旅行活动各个环节的有效进行都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3.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离不开教师对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中小学生的纪律观念和安全意识还不够,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有组织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安全、有序地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的能力[8]。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专门组织学生们到自然界旅行,让学生在接触大自然中培养对图画的爱好。”[9]在这里,教师主要扮演着旅行活动的组织者角色。在旅行过程中,他事先对教学过程进行初步设计,并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同时,他还实现了对活动过程、活动秩序的组织和管理。因此,研学旅行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针对研学旅行培训、主题的选择、活动的策划进行组织与管理;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纪律、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研学旅行成果的汇报等方面进行组织管理;研学旅行结束后,教师要能组织学生做好对整个活动的总结反思工作。

4.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机智

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还要拥有高度的教育智慧,从而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积极性。研学旅行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的学习表现、互动情况、活动进展情况都无法事先预料。活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机智,随机应变,及时有效的解决突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还可能遇到学生的质疑问难。这个时候,教师不应否定学生,只需要保护住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适时地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师生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事先未了解的具有教育价值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就会抓住良好的教育机会,从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取生成性的新知识。有迅速重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能力的教师可能会将研学旅行中接触到的新的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体验中巩固旧知、学习新知。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下一篇: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