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从根本上来说,要把握和契合人心、人性与人情,要对人性有所理解和洞察。儒家的治理思想,奠基于对人性的领会与体贴。人性论、心性论构成了儒家治理思想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儒家治理思想的旨归。
儒家人性论具有一种“内在超越”的思想结构,体现为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儒家人性论的内在性特征,在孟子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孟子对人性论内在性特征的表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孟子严辨“性命”观念,强调人性虽由天所命,但并不外于人而存在。孟子认为,人性存在于父子、君臣、宾主的相与之道中,从中能够体会和洞察人性的“仁、义、礼、智、圣”。
另一方面,孟子立足于人心来阐发人性之善,从人禽之辩、君子小人之辩入手来谈论人性问题。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从天生万物的角度来看,人与禽兽皆生于天地之间,其差别亦只在“几希”之处,就是人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是人本有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正因为人有此“四端之心”,所以才有“仁义礼智”四性。既然人皆有“四端之心”、“仁义礼智”之性,那么人就可以通过扩充“四端之心”,达到君子、大人、圣人之境界。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是向善的,秩序的安排与维护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觉。这就意味着每个个体只须顺着自己的良知良能去存养扩充、为人行事,就能与天地合德,与天地参。就此而言,儒家人性论还有超越性的维度。圣人、尧舜之境就是超越性的表征,超越性使儒家人性论具有形上意义。儒家人性论一方面强调人性的实现、生命的成长根于心,要依靠自己的体证、领会,要自尽其性,自完其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强调人性的生成与实现虽然落实在人伦日用之中,但承载、构建的却是“道”的世界、超越世界,道作为普遍性的价值信仰支撑着人的世俗生活,为人的生活世界提供了基础、法则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