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同时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为志业,能在学校、文化管理、教育、新闻出版、传媒机构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学术研究型人才。
一般在师资队伍方面,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紧缺,生师比偏高,缺乏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特别是语言学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在全国都较为紧缺。课程体系方面,大多数学校的精品课程级别、数量都不够理想,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奖较少。在社会资源方面,学院与社会的联系还不够密切,争取社会资源支持教育不够,已有实习基地的利用率不高,服务社会的效果有待提高。教学改革方面,现行的评价体系抑制了教师投身教改的积极性。课程建设、改革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充足,影响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学校评价指标上过于看着科研,削弱了教师教改的兴趣和动力。
近年来中国语言文学教师不仅要承担本专业的课程,还要承担全校的《大学语文》公共课程,因此普遍教学任务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进行潜心钻研和改革,教学质量很难得到切实保障。由于经费短缺,学院的教学设备相对简单,资料室的图书资源不够丰富,高水平的教学改革成果较少,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数量不多,各专业发展也不均衡,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等课程实力较强,语言学课程则普遍缺少高水平的课程负责人牵头,形成紧密的教研团队等等。学生的实习实践和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专业学习的有力支撑,专业教师的参与作用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学校和学院计算工作量,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实习(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所得的工作量很少或者完全没有,甚至需要带队教师自己垫资,严重影响了教师组织、参与此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评教系统的管理权在校级部门,学院无法及时通过该系统发现学院教学问题的情况,学院将通过其他措施,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及时准确地采集教学质量数据,确保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和建议,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任课教师。还有一些即将面将毕业的同学急于找工作,毕业论文写作太过匆忙等情况,都在一些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今后要通过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考评措施,加大教师课程数字资源建设,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