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优秀的教师带出优秀的学生。选拔院内优秀学生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生源,选拔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领军人才,鼓励、支持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访学,提升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参加国家、省及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完善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中的作用,鼓励老师尝试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组织教师编订、撰写高层次精品教材和教研论文,资助教师参加培训、进修、访学和重要学术会议。
学院要积极主办国家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教学名师到学院开展讲学讲座,为老师和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营造了较为浓重的学术氛围。帮助教师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建立联系,搭建有利于教师发展进修、提升自我能力的平台,开展读书会、讲座等形式,定期教研活动,推动教师学术水平的进步。挑选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教师教学专业的新生班主任,与年级专职辅导员形成合力,负责对学生的学风建设提出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帮助和教育后进生,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和文艺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实习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做出综合鉴定。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班团委员的多维服务管理模式使学院学生工作有效覆盖。
课程建设、实践平台与第二课堂
课程建设是整个教学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进行了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整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压缩课堂教学授课学时,增加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讨论式和案例式等教学形式。加大选修课比例,各专业的各类选修课的总学分达到30分左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才选择权。
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要体现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目标性,体现学科前沿信息,专业必修课注重基础性、规范性与共识性,专业选修课则注重多样性、系统性与研究性,凸显教师的研究心得。教学方法上则基于教师、授课对象的不同特点,提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手段,增加师生讨论、交流、互动环节。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多侧重学生理论思维和人文素养的训练,讲授之外采取研究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同时训练学生对外教学的能力,并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合作,给学生创造一对一教授外国留学生的机会。中国古典文文献学更强调理论思维和动手能力并重,最好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参与。各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也有有调整和和改进,要加大过程考核比重,对一些选修课程实行考教分离、开卷考试、大作业、上机或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考查,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呆滞形式,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