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首先应为究其本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人的需要,是人生存、发展、完善之所需的产物,并被人的存在以及发展所推动和更新,以期得到更高的形态。
(一)逻辑起点:人的需要是一切现实活动的始因
人的生存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为了生活,就有对空气、阳光、水源等自然资源的需要,有对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有对高质量的生活的需要,有追求自由自觉的需要。由于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人与人必然相互联系。并且,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加复杂,思想冲突和价值对立逐渐显现并加剧,这就亟需寻求能够维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规范,这种客观需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和必然。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的产物。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也有获取生活资料的需要,有社会化、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价值就在于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满足或调节大学生的各种合理需要,主要是引导、塑造作用。具体来讲,就是以先进的理论教育学生,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锤炼其价值品格,提升其道德素质,使他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个人的自我生成。
(二)内驱动力:人的需要具有发展性和差异性
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中的人。需要的丰富程度与人的发展程度一致。从历时性角度看,人的需要具有发展性。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和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在不同时代或者同一时代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且是一个不断超越的,从单一到多样、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伴随需要的新跃升与新剧变而不断发展与创新,呈现过程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关注的需要重点不同,这就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不同学段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从共时性角度看,人的需要具有差异性。人们具体地生活在其中的那些社会关系,包括他们所能继承的历史上创造的物质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规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机制观念,大致地规定了他们的需要和需要的结构,特别是满足需要的形式、顺序、程度等。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如情感、交往、就业等需要,这就需要教育者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并采用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和分众化的方式给予指导和建议。综上,为适应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适时地调整教育内容、手段和目标等,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所处的社会关系。
(三)价值基点:合理需要的选择有赖于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是指人的真正需要,即合理需要。人有很多种需要,但并非凡是人的需要都是合理的。人的活动的一切动机,一定要经过头脑转变为愿望,才能使他行动。[]也即是说,任何需要都是被意识到的需要,是人对客观对象的需要在意识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否合理,主观上是由个人的价值选择所决定的。而做出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又与人所确立的价值观直接相关。由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做出合理需要的重要前提。“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正处“拔节孕穗”期,“知识体系尚未搭建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在面对纷纭激荡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的深层矛盾,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潮、思想时,他们会存有诸多困惑和迷茫,需要帮助和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讲授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