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浓中有淡的美学境地
 
更新日期:2020-03-10   来源: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浏览次数:18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谷崎的两次中国旅行之所以成为其文学审美倾向的转折点,是因为中国旅行其实是他唤醒日本文化记忆的一次旅行。中国旅行后他创作了一系列中国情趣的作品

 
  谷崎的两次中国旅行之所以成为其文学审美倾向的转折点,是因为中国旅行其实是他唤醒日本文化记忆的一次旅行。中国旅行后他创作了一系列中国情趣的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带着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他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在他的作品里,中国是落后的,停滞的,未开化的,一如前近代的日本之于西方的一种关系构造。正是这种关系构造让谷崎看到了以前的日本,从而也唤醒了他灵魂深处的日本文化记忆。他在《恋爱及色情》中写道:“其实现代的都市人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夜晚是什么样的。不,不光是都市里的人,如今已是相当偏僻的小城镇都装饰上铃兰灯的时代了,黑暗逐渐被驱逐,人们都已经忘却了黑暗的存在。我走在北京的黑暗中的时候就想:这才是真正的黑夜,对于夜晚的黑暗,我已经遗忘很久了。那时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度过的,在灯笼的微光下入眠的夜晚,那时的夜晚是那样凶猛,那样寂寞,那样粗暴,那样难耐,我竟然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怀念。”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谷崎通过在中国的体验重新唤醒了对以前的日本的记忆。加上他在西方崇拜的过程中同时体验到的不适,如他同时在《恋爱及色情》中提到的“神经衰弱”。他认为在日本的风土条件下,如果按照西方人的方式生活都会患上神经衰弱。这种对西方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使得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并重新搜寻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开始向着传统的、“淡泊”的、阴翳的、反视觉的审美转变。

在谷崎作品的视觉效果向着“淡泊”发展的同时,他的作品甚至渐渐地与初期的作品相背离,视觉性本身也变得越来越稀薄,如《痴人之爱》(1924)《食蓼虫》(1929)等代表作品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强调视觉性了。到了《春琴抄》(1933),已经是通过失明这一装置将视觉遮断,完成了从视觉美到观念美的一次转变。“通过他逐渐衰退的视力,房间里的样子和春琴的身影都已经无法清楚地分辨,唯有缠着绷带的脸依稀在他的视网膜上投下微白的光晕。但对他来说那并不是绷带,在他的视界中浮现的是两个月之前师父那张白皙通透、美妙无缺的脸,在柔美的佛光环绕之下,犹如前来普渡众生的菩萨一般。”“佐助是把现实中的春琴当作唤起观念中的春琴的媒介......”“毕竟失明的佐助已经对现实世界关上大门,进入了一种永劫不变的观念世界......”谷崎晚期的大作《细雪》是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谷崎的文学中属于异类,它只是平平淡淡地描写关西没落家族三姐妹琐碎的日常生活,与作家前期那些天马行空让人眼花缭乱的作品已有天壤之别。然而从感官之美的角度来看,这却是十分合理的。这部作品虽不像《春琴抄》一般明显的反视觉,但却在另外的层面上亦是非视觉的。有敏锐的研究者发现了《细雪》作为一部听觉性作品的性质,如高桥世织认为《细雪》这个题目取意“ささめき”(“细语”),是一个用耳朵欣赏的故事。他举例说:“光是故事人物发出的声音就有大阪话、船场话、大阪旧方言、大垣在方言、东京话、幼儿用语、英语、德语、汉语、外国人说的日语等,再加上扩音机的声音、地谣、德国利德的歌唱、合唱、叹息声、鼾声、呻吟声等等,声音的偏差和偏倚重叠交错,构成一个复音音乐的世界。”不但如此,《细雪》中的声音不是高亢嘈杂的声音,而是轻柔的细语之声,就如同它的题目“细雪”一般,是细雪飘落的天籁之音,这无疑在“浓”与“淡”的对立中是属于“淡”的一方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浓中有淡的美学境地

下一篇: 浓中有淡的美学境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