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台湾地区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强人政治的影响,台湾的语言教育政策长期表现为“国语一家独大”,为了确保国语的绝对权威地位,要求台湾的各级学校必须用国语教学,严禁使用日语或方言,同时也禁止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这样的高压语言教育政策虽然使台湾民众的国语普及率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语言损失,尤其是这样导致了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急剧减少,甚至部分语言达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这引起台湾社会的普遍不满。21世纪以来,台湾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与之前有不少改观,根据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陈水扁时期(2000年-2008年)、马英九时期(2008年-2016年)以及蔡英文时期(2016年至今)。
(一)陈水扁时期(2000年-2008年)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陈水扁当选为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这是民进党第一次上台执政,为了讨好少数民族选民,台湾当局制定了一系列的语言教育政策,这些语言教育政策主要偏重台湾本土语言教育,其中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例如民进党上台就强行通过所谓的符合台湾习惯与乡土语言的 “通用拼音”;2001年8月开始实施乡土语言教学,从国小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乡土语言,其中包括少数民族语言;之后于2003年,推出所谓的《语言平等法》,之后改为《语言发展法》,同年还发表了《教育改革实施情形与相关因应措施项目报告》,表示要“强化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鼓励地方设置少数民族中学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等措施;2004年对《“原住民族”教育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正;2006年制定和实施了《发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个案计划》(2006-2010年),要求各级部门共同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务,落实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等。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与之前大有改观,但实施手段相对激进。
(二)马英九时期(2008年-2016年)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
2008年,中国台湾地区执政党轮替,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与民进党执政时期的政策基本类似,但制定的语言教育政策会相应的兼顾族群之间的平衡。例如将闽南语、客家语及少数民族语由原来的“乡土语言”更名为“本土语言”;之前民进党当局否认国语的地位,积极的想把闽南话、客家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列为官方语言,但马英九认为如果把闽南话、客家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列为官方语言,国语也应该列入。马英九就曾表示,由于台湾“原住民”语言流失非常严重,语言种类从之前的40多种减少到了现在的20多种,虽然这是社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但政府有关部门会尽最大可能设法保存。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支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2011年4月马英九当局制定了《“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书》,并完成了《发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个案计划》(2011-2015年),致力推展台湾少数民族教育事务,从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施政计划乃至配套规划等均有保障与规范,2013年又对《“原住民族”教育法》进行了修正。总体来说,由于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同时结合台湾目前的主流语言意识等因素,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是相对保守。
(三)蔡英文时期(2016年至今)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
2016年,中国国民党败选,民进党再次上台执政,蔡英文当选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表现为提升台湾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例如2019年1月,台湾民进党当局强行通过所谓的《“国家”语言发展法》,在“语言平权”名义下,把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列为所谓的“官方语言”,与闽南语、客家话与国语并列。其实,早在陈水扁执政时期也就是2003年就开始推动所谓的《语言平等法》,2017年,蔡英文在走访少数民族部落时就宣称:“希望能让少数民族孩子们觉得,讲母语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同时希望未来能在台湾少数民族部落中听到少数民族民众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聊天。”
除了提升台湾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的同时,民进党当局也加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教育,例如为了推动原住民族教育,培育更多原住民族人才,蔡英文当局推动执行《发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计划》(2016-2020),推展及传承原住民族社会、家庭教育及语言文化,同时在台湾“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第九届第四会期、第五次会期的报告中都明确提出积极推动本土语言教育政策和推动以台湾“原住民族”为本的教育。这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助于推动台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在追求民进党当局一直鼓吹“去中国化”,因此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整体来说是在陈水扁时期实施政策基础上的延续,具有一定的激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