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柯看来,“一个语词只有进行特定话语的范畴才能获得意识,也才有被人说出的权力。否则,便要被贬入沉寂。特定的话语背后,总体现着某一时期的群体共识,一定的认知意愿。”这种群体共识和认知意愿被创作者运用于影视作品中,通过视听语言的视点缝合功能,使观影者将影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内化为自然,这便是由群体意识形态支撑起来的新主流电影。
早在1999年,学者马宁首次提出“新主流电影”并将这一概念上升至学术研究领域,他在文章中提到:新主流电影指的是相衬主流电影的困境而提出的战略性的创意。它指出面临好莱坞电影的直接竞争,我们更应该考虑制作低成本的有新意的国产电影。应该发挥国产电影的“主场”优势,利用中国本土或者传统的文化“俚语环境”,有效地解放电影的创造力。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更具时代特性的新主流电影,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的上映,新主流电影又被当下的电影创作者们赋予了更多新的元素和特征,它们表现出更加成熟的叙事和市场号召力,表现出更易让人接受的主流价值观,表现出对现实和历史新的关照角度和更通俗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更加关注具有人类普通意义的情感,以及在创作团队上表现出的港台、特别是香港电影人与内地电影人的融合。结合上述学者们的观点加之自己的理解,本文认为:新主流电影将产业化生产与市场化营销模式结合起来,在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还将香港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创作理念融合到影片中去,表现出更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更多的娱乐化特质、更生活化的人物塑造以及更易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