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体育文学的创作发展历程中,反映体育题材诗歌的创作数量和传颂范围在整个体育文学作品的中占的比重最大。按照其发展脉络结合时代发展特性,其发展史基本分为三个阶段:从1949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为第一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九十年代初为第二个阶段;九十年代中期至今为第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内,按照题材的不同基本上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描写重大题材的作品;第二类是专注于足球的作品;第三类是描写民间体育运动的作品;第四类是在体育中所获人生哲理与民族命运的抒发。不同时期的诗歌在语言、形式、内容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1.起步和曲折发展阶段
五十年代的体育诗歌的题材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民歌,内容是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对立和统一,政治口号和激情表现浓郁。形式上,类似于古诗,较为押韵,没有明显的长短句的区别;语言上,通俗易懂,口语化较浓。六十年代,国家民族的意识逐渐加强,诗人们也抓住机会对体育类的重大题材进行创作。但受“泛左倾化”国家意识形态思想指导,描写民间体育活动的作品几近空白。七十年代,受文革影响,体育类诗歌成为真空地带。总体上,这个阶段的体育诗歌在内容上,仍以重大题材为主;形式上,仍接近于古诗的状态,多采用绝句的写法,以组诗的形式描写比赛;在整个艺术形式和表现力等方面借鉴于古诗词,却又多为简单模仿,“旧瓶装新酒”,重在叙事,缺乏艺术感染力和深度。
2、 新崛起、新发展阶段
八十到九十年代中期是文学巨大转变的时代,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对多年极左路线的深刻反思,诗歌以歌颂体育成绩、描写体育生活的方式,尽情宣扬着诗人不再受约束的思想。经济大潮涌动的时代,民间体育运动越来越丰富,健身、探险等各种形式逐渐丰富,诗人也将这些体育形式灌注在诗里。诗歌的形式不再急功近利,开始返璞归真,诗人通过疑问和反问,引导人对背后的原因进行思索,更加真实,诗的生命力更加动人。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体育诗歌,摆脱了以前的桎梏,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艺术表现力和节奏都有了新的发展,不再脱离现实和生活,有了时代精神。体育题材的诗歌逐渐活跃、流行甚至于狂热,诗人们开始从喧哗和骚动中觉醒,通过思维的转变纠正既往的偏颇,从而为体育诗歌的快速发展和百花齐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根源则反映了大众对民族体育文化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渴望。
3、 百花齐放阶段
九十年代中期后的体育事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竞技体育的腾飞,体育、文化、环境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三大支柱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益加剧,使民族自豪感逐步提升,亚运会、申奥成功、北京奥运会举办等一系列体育盛会的举行极大地激发了诗人的诗情。体育消费的提升、现代传媒的发达、大众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唤醒,使得体育诗歌题材更为丰富,体育、人生、足球等等都在这里有很好的体现,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