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探析少林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0-03-11   来源:现代视听   浏览次数:16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少林文化在发展运营中过于商业化,淡化了宗教的神秘性、神圣性、宗教性、文化性少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市场驱动下,越来越商业化,首先少林寺景区

 
(一)少林文化在发展运营中过于商业化,淡化了宗教的神秘性、神圣性、宗教性、文化性

少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市场驱动下,越来越商业化,首先少林寺景区被港中旅上市,景区的所有运营权都归企业所有,因此,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商业化趋势,往往为了吸引游客的参观,传播一些消遣娱乐的内容,以达到被受众消费和接受的目的,这样的结果导致了文化成为商品,其与受众的关系也是赤裸裸的商业化关系。

文化的商业传播扩大了少林寺的知名度,使嵩山少林名扬海内外,并且带了明显的经济收入,不仅解决了少林寺的生存问题,更为其后续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少林的商业传播没有抓住少林禅武文化的内涵,只传武而忽略了禅文化,破坏了禅武文化品牌特性。商业活动对宗教神圣性的破坏,造成佛教的纯正性丧失,嵩山少林文化传播活动中的泛商业化趋势,淡化了宗教的神秘性、神圣性、宗教性、文化性。

(二)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严重,受众单一化

大众传播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相对众多的人传递信息,传播范围大,而且兼具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在一定程度下能够使信息大量复制传播,但由于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受众选择性,在少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大多数受众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自己喜爱的,且由于大众传播单向性、反馈延迟、非直接、非人格化等原因,使少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有所偏颇,影响传播的内涵和广度,且缺少反馈,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不能发现自身文化存在的不足,传播周期长,传播效率低。

传统的少林文化传播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禅宗武术的传播上,影响的受众也是喜爱中华武术的部分人群,其它结构层次的人群,并不能够全面深刻的了解少林文化,受众单一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少林文化的传播进程,如何使受众更加丰富化是今后少林文化扩大传播的关键点。

(三)缺少相应的传播媒介技术,传播渠道单一化、常规化

媒介理论认为传播媒介能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的方式,传播技术是其他所有技术的核心,甚至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认为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与按摩,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也就是说,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如果能够进行媒介技术的创新,必然能够极大提高传播的效率,提高少林文化的知名度,然而少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单纯的依靠传统的出版、影视、大众传播等媒介,并没有原创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此外传播渠道也相对单一,仅仅是官网旅游宣传、武术表演等,传播渠道常规化,传播的效率不高,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少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传播速度慢,传播热度低,知名度不高。

(四)少林文化品牌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失真和盗用等情况

传播中的信息失真是指传递的信息与受众接收到的信息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个人客观思想的加入,使得信息的接受者在收到信息源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中间传播者的的客观思想,当这些传播者的客观思想与信息源的主观意思发生冲突时,就产生了信息失真。少林文化品牌,定位的是多元传统禅宗文化,除了禅宗武术还包括少林僧人、少林艺术、少林建筑、少林医药等,然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仅仅只有少林武术被大家所认知,其它的少林文化精髓并没有被受众所接收到,品牌效应没有形成。

此外,少林文化品牌也一直存在盗用的问题,以少林为旗号的商店和商业行为仍然广泛存在于市场之内,仅仅登封市,就有很多武校直接挂着少林寺的牌子,进行招生宣传,严重损害了少林文化品牌的名誉。

(五)缺少相应的传播人才和传播组织,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好的传播过程需要传播者能够很好的进行信息的表达,而传播范围的扩大,离不开组织,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既要有优秀的传播者,还需要相当数量的传播组织。少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优秀的传播者较少,以释永信为代表的少数传播者,影响力不够大,而传播组织也仅仅是以少林寺为代表的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塔沟武校等,数量不多,覆盖面较小。

少林文化所在地的登封市,由于是县级市,远离郑州,在政策支持方面力度不够大,且政府政策顶层设计不合理,政策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差,不能够很好的宣传少林文化,单纯依靠少林寺的单方面宣传,负担较重,传播效应低。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探析少林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探析少林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