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儒家养生思想的内涵
 
更新日期:2020-03-11   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浏览次数:17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儒家养生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对中国自古以来的养生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者寿及大德者必得其寿的养生观,认为养生的前

 
儒家养生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对中国自古以来的养生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者寿”及“大德者必得其寿”的养生观,认为养生的前提是要具备善良的德性。《孟子·尽心上》有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俊之,所以立命也。”荀子提出了“动以养生”的主张,指出“养者而动时,则天不能使其病”。到了秦汉乃至唐朝,儒家的养生思想在孔子、孟子等养生观念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虽然不同时期关于儒家养生思想的具体表述不同,但其内涵大致上都是相通的。

(一)“中庸”的养生观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中庸之道是一个具备悠久历史以及深刻意涵的重要思想。子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故“中庸”可以理解为“用中”,行为要符合“中”的原则。有研究者指出,中庸之道既是人性、人道,也是物性、天道。所以,人通过合乎中道的道德实践,完成“赞天地之化育”的宇宙进程。[5]也有研究者指出,“中庸”指一件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平衡性与和谐性的状态。[6]不同学者对于中庸之道的表述不同,但其大意基本是一致的。即“中庸”思想强调一种“中”的状态。这种“中”不是简单的折中的概念,而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里寻求平衡与和谐。徐儒宗认为,“仁是整个儒学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礼是为了实行仁的宗旨而设的具体条文;而中庸则是贯穿于仁和礼之间的方法论。”[7]中庸思想强调平衡与和谐,向往“内外和顺”,这在人们追求身体和谐、生活安宁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同时,这种和谐的价值在于对于激烈冲突的回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体育运动中最为核心的竞争特征相对弱化。在其影响下,体育逐渐变成了一种重视强身健体、修养身心、延年益寿的活动,而非着重于竞争。这种缺乏竞争性质的运动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养生呈现出了可贵的和谐性。可见,协调、无争、不偏不倚等中庸之道将儒家养生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修身养性”的养生观

在儒家看来,道德高尚的人心胸更加开阔,这样的人也更容易获得快乐与长寿。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注重“修身”、“养性”,孔子的养生思想也是“仁者寿”的思想。通过以“仁”为目标进行道德修养,能够促进人的道德提升与心理健康。修身养性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准则,能够使人更加乐观豁达,身心皆处于一种平和、舒适的状态之中。孔子还强调“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主张通过“克己复礼”来修炼内心,克制欲望,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荀子则进一步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自我约束,以礼待人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通过以礼待人,人们能够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既有利于使自己的身心安定从容,也有利于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继而为生命的养护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三)“动静结合”的养生观

孔子提出“仁者静”,健康长寿的人需要以“静”养生,保持内心的平和。如果说培养心性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那么身体的强健则更加重视“动”的价值。养生之人既要寻求道德修养的提升,也要通过适度的运动来锻炼形体。儒家的养生思想便主张动静结合,以达到身心的健康。《论语·雍也》有言:“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体现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必然是在动静结合下达到长寿。《荀子·天论》有言:“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说的是人的身体健康并非取决于天命,而是与后天的运动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与现代人的运动健身的养生观念是一致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儒家养生思想的内涵

下一篇: 儒家养生思想的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