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生命价值
儒家养生思想十分注重生命的价值,主张对生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最大的珍惜。孔子曾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地毁伤,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应该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易传》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是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的。荀子也曾说过:“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这句话所表达的是生是人生的开始,死亡是人生的终结,开始和终结都应该得到重视,只有这样,人生的道路才算完整。
儒家的养生思想无不透露出这种对于生命的重视,同时,其所重视的不仅是寿命的长短,更是生命所应该承担的价值与理想。子曰:“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儒行解》)在儒家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理想的前提,养生是为了生活中有所作为,这是儒家养生的重要目的。儒家倡导重生而不畏死的生死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对于死亡的畏惧,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儒家认为生命是有限的,倡导人们要珍惜生命,积极有为,不能浪费生命,这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养生意识。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应该学习的生命态度。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越来越快,但其中的矛盾与难处也不在少数,各类精神疾病、轻生意识困扰着现代人,使得部分群体忽略生命的价值,甚至失去生活的欲望。学习儒家的养生思想,有助于当下的人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意识到生命的价值。
(二)提高自我修养
孔子在谈及治国之道时指出,治国首先是要增加人口,其次是人民富足,接着便是对人民施以教化,提高国民素质。这表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论语·宪问》有言:“修己以安人”,更是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升到了社会层面,个人的修养不仅和自我有关,也对他人具有重要影响。道德修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与健康的养生有着紧密的关联。儒家将德行修养看作是养生的至高境地,提出了“大德必寿”的观念。由此可见,儒家的养生观念不仅指生命时常的增加,更是生命质量、道德素养的提升。这给现代人养生观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即:人在追求生命的长度的同时,也要延伸生命的广度,提升自我的修养。
提高自我修养,从个人来说,首先要学习儒家文化中优秀的道德观念,也即“仁爱”的思想。“仁爱”的思想作为孔子“仁学”的核心,其伦理生境包括“因仁而礼”的外部生境和“为仁由己”的内部生境。“仁爱”意味着要“仁而爱人”,意味着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意味着在顺境中,也能保持谦虚,“泰而不骄,骄而不泰。”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以“仁”为本,其内心必然是平静豁达、无忧无虑的,这对于身心的健康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人们也要学习不同的技能,完善自我。例如,在儒家传统中,礼、乐、射、御等等都可以作为养生的活动,既可陶冶情操,又可强身健体。而在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知识技能,茶艺、乐器、写作等等都有助于提升自我的生活趣味与满足感。从教育层面来说,教育不能仅仅注重书本知识,将人置于冷冰冰的分数的压迫之下,而应该在注重课堂知识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正如《论语·述而》中所提到的:“口欲味 ,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安,身欲劳,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声,教之以义。”在物质生活愈来愈富足的现在,人们对于健康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健康不再简单地指生理上的完好无损,也包括心理的舒适与满足。由此,这种对于道德的修炼、自我的完善对人们的养生生活必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扬儒家优秀的道德思想,将有效地化解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人们朝着“修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迈进,实现自我在精神及身体上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