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这一概念由Dale Dougherty提出,他把通过创造和分享将想法变为现实的人或群体统一称为“创客”。随着“创客”的不断壮大,它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以“创客”为主题的创新创业活动也随之增加,之后“创客”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影响巨大的全球范围的“创客运动”。随着创新创业活动不断聚集,“创客运动”的载体“创客空间”应运而生。麻省理工学院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在2001年发起的Fab Lab创新项目,标志着“创客空间”的兴起。2012年美国宣布在学校引入1000个创客空间,之后在2014年美国将6月18日定为“国家创客日”。随着“创客空间”在全球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第一家创客空间“新车间”于2010年在上海诞生,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引用了“创客”一词,并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理念,随后,“创客”文化在大学中掀起一股热潮,同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和科技部将“创客空间”定义为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和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创客空间”应当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趋势,有效的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的需求。
针对“创客空间”的研究,研究视角不同所呈现出的特点也大不相同,对于在创新背景下的创客空间而言,其主要有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和DIY导向等特点,重点在于“众”和“新”,并且以市场驱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英国智库NESTA将创客空间定义为一个开放的空间,并且提供一定的设施,任何人可以来这里创造。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创客空间有美国莱斯大学的OEDK,OEDK为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学科提供了一个学习空间,在该空间中开设相应专业课程与相关培训,学生跨学科组建团队,为当地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的Maker Lab为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和物理等专业提供交叉学科交流,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构想、设计、创新和合作的技能。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Fab Lab为学生提供实现自己创作工具设备的实验室,主要用于学生的项目实践。清华大学的i. Center由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与校内院系、校外单位合作成立,意在挖掘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孵化学生企业。
对于高校而言,创客教育模式能够推动大学科技园向企业治理模式转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将创客教育模式建设与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相结合,对高校创新教育的拓展,丰富创新理论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宗旨,创客教育模式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原来固化的教学模式,以点带面,激活校园成为一个更具创造力的造梦摇篮,塑造高校创新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