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资助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向与途径
 
更新日期:2020-03-12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浏览次数:18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资助、育人、就业链条的梳理是对当前高校资助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是资助工作的深入性与重要补充。基于贫困学生的内部需求,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从心理塑

 
资助、育人、就业链条的梳理是对当前高校资助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是资助工作的深入性与重要补充。基于贫困学生的内部需求,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从“心理塑造,素质发展,能力培养,价值实现”等多角度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资助育人功能的集中展现。高校资助政策要集中体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以就业资助体系来补充和完善原有资助体系,强化资助育人功能,更好地做到“济困、扶志、强能”立体式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的实现社会与个人价值。

1.准确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态,消除心理健康不利因素

择业就业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它是一种职业化培养教育。择业就业观的形成受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影响。准确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态,消除心理健康不利因素,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脱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的重要内容。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职业选择的择业就业观教育不是一个短期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过程的整体性和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明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切入社会的出发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发展目标和愿望愿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指导,开设求职咨询热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择业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学生充满自信心地去行动,勇敢地去实践,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去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2.重视早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最后一个学期换为大一年级或贯穿整个在校学期期间,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变思想观念,尽早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主动心态,努力搭建社会实践、岗位练兵的平台。建立专门台账,加强个性化职业素养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开拓高质量就业岗位,建立优先推荐机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的定向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职业发展状况,树立在校生学习的榜样,用典型事例鼓舞和激励更广大的学生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科学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

勤工助学是一种内源性的“造血”自助模式,科学设置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能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树立自强负责的品格,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就业。改进勤工助学方式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拓宽渠道、增加岗位,既要增加校内的岗位数量,也要开拓和挖掘校内外其他资源,如社会化服务机构、企业和商家,鼓励他们为校内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同时做好协调和监管;二是实现岗位转型升级,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岗位的技术含量,融合专业学习、技能强化、素质提升、经济资助和个人兴趣于一体,与社会真实就业环境相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三是要合理规划,主次分明。要结合学专业、年级特点,有区别、分层次地实施,

4.加大就业专项资助,减轻求职经济压力

从2013年起,各地政府对城乡低保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2014年将残疾毕业生纳入求职补贴发放范围,但覆盖范围和资助力度有限。高校应根据自身财力设立专门经费,对未纳入到求职补贴申领范围、家庭经济条件在边缘范围的学生也给予适当资助。设立适当评价标准,主要用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凭票据据实报销,同时简化报销程序。高校还应该搭建用人单位与求职学生的“直通平台”,如在学校开设网上视频面试场所,引岗进校园开展专业匹配度高的岗位面试,学校推荐学生直接进入复试等提高求职效率,降低学生求职成本的措施。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资助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向与途径

下一篇: 资助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向与途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