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戏剧的载体,故事背后表现出的社会哲理和挖掘出的人性深度是戏剧的灵魂。与一生抑郁不得志的杜甫相比,卖鸡哨者应该是成功的智者。杜甫通过献赋呈诗得到人生中第一个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在唐朝是一个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的小官。在剧中杜甫围着乌纱帽左左右右仔细端详,通过长达一分钟的肢体动作配合鼓点演绎得官后的欣喜若狂。然而很快前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来泼了一盆凉水:“职位是正八品下,小小从八品,芝麻仁仁大!看管军械库,整天扫院撵鸡关后门,一月三斗米个差事,还不如卖鸡哨挣得钱多。我不干了,才给你腾了个位位。”瞬间把杜甫从美梦中泼醒。安史之乱后,杜甫身陷贼营,挺节不污,皇帝感其忠诚可嘉,敕封左拾遗。但很快杜甫因上言太过较真获罪入狱,而此时给杜甫送饭的鸡哨摇身一变成为了正八品的狱丞,“到处都在打仗杀人,鸡哨生意做不下去了。幸亏朝廷发榜卖官,伍佰两银子就能买个县令。可咱没那么多钱,只好买了个狱丞先干着。”被困湘江,娇娘小二夫妇正为杜甫寻找粮食发愁,此时鸡哨已经由狱丞升为县令,为寻找代替儿子的壮丁带来了五升糙米。
鸡哨,一个不知道真实姓名的底层人物,却凭着自己的聪慧与审时度势在乱世中得以保存,可以经商挣钱养家,可以做官并且一路升迁。编剧没有将鸡哨单纯塑造成一个反面人物,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非常真实,为了保住自己的儿子用大米换壮丁,有其狡黠和阴暗的一面,但你却无法指责,作为普通大众,人人都可以成为鸡哨。而杜甫与之相比,一生求官,却仕途坎坷,一句“野无遗贤”将杜甫的仕途生涯拦腰截断,在宦海中飘零,经常让全家人饥不果腹,小儿子甚至被饿死,跟随了自己一生的老妻受尽苦楚,眼睁睁看着爱徒娇娘惨死在唐兵的刀下。甚至有那么一刻,你会觉得杜甫怎么会如此迂腐,如此无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杜甫,面对好友为诗莫为官,为官莫为诗的殷殷劝戒,穷尽一生践行为诗贵在“真”,却从未遵循为官妙在“深”,如此纯真,坦荡!强烈的从政欲望与丑恶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使他受到了惨痛打击,但至死不渝,虽孤独无助,仍由己及人。悲剧是“以美的毁灭及人在严酷处境下坚忍不屈的奋争来激起观众亢奋,用悲壮的美感愉悦使观众产生深刻的人生思考,通过对崇高的赞美、对丑恶的鞭挞,来彰显正统伦理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