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扣子铺村的基本村情
扣子铺村地处东经111°33′12″~111°34′5″,北纬26°56′14″~26°57′22″之间,由邵阳县罗城乡原扣子铺村与原柑子塘村两个村合并而成,该村地处偏僻,位于邵阳县东南部,距县城42公里,与衡阳市祁东县太和堂镇湖湾村毗邻。该村属典型丘陵山地地貌,自然条件差,处于“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区域,域内长年干旱少雨,全村有80%的家庭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目前,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643亩,其中水田720亩、旱地623亩、林地2300亩。除山林外,可耕种农作物的土地绝大多数呈阶梯状分布,无法组织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因灌溉用水紧张,有五分之一以上约300亩的可耕种田土抛荒。
全村辖院子、铺子、线子冲、上四、下四、上土公、下土公、毛塘、老叶塘、柑子塘、龙王塘、代屋、才坪、大布山、杨家、云界峰等16个村民小组,村民共336户1503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06户509人,综合贫困发生率33.86%,其中,低保对象12户27人(含兜底对象),残疾及大病户38户。2014-2018年,已脱贫84户411人,目前尚未脱贫22户98人。
全村有中共党员30名,平均年龄为63岁,党员队伍老龄化趋势严重。村支“两委”班子现有成员6人,班子成员比较务实,有发展产业、服务百姓,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良好愿望。
2、扶贫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瓶颈
2.1产业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扣子铺村人均纯收入5800元(当年全省、邵阳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936元、8372元)。村集体出每年6300元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收入外,无其他经济来源。该村主导产业为传统种养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油菜等作物,少数家庭自主养殖牛、羊、鱼、鸡、鸭等。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耕种田地、外出务工、家庭种养。近几年,在政府主导下,村民开始种植油茶,现已种植新品油茶40亩,尚未挂果。
2.2产业发展瓶颈
(1)自然环境条件差。“山沟和尚头、有沟无水流、滴水贵如油、春播秋无收”是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带——扣子铺村的真实写照。该村年降水量约750.3毫米,生产生活用水难保障,让习惯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民屡遭“旱患”,由此也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劳动力大量外出、田土大量抛荒、土地收益低微,此为该村整体贫困的客观原因之一;地处偏僻,与外界联系不畅,村内无厂矿企业、集贸市场、旅游景点,流动人口少,村民家门口无商机,这是该村整体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
(2)人文环境差。一些村民认为在村内发展条件差,要想过上好日子,只能靠外出打工,致使全村近80%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留在村里的基本为老弱病残;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有发展动力。二是部分贫困户不愿积极就业,不谋求发展思路,一心想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三是社会参与度不高。部分民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有个别大户带散户、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社员的现象,但涉及贫困户甚少,贫困户缺乏技术指导。
(3)土地耕种收益差。由于全村土地比较零散,且多为坡地,不易集中耕作和管理,尽管政府强调土地可以流转,但却无人问津,每家每户土地仍由自家耕作。因受劳动力限制,从种双季稻改成种一季稻,插秧割稻支付劳作工资200元一天,核算成本比收益高,故陆续有大部分土地弃耕抛荒,甚至有些将水田当作旱土种。扣子铺村土地抛荒时间最长达30余年之久。
(4)种植方式被动改变。过去种地都是犁地、锄草、挑粪施肥,而今继续耕种的农户,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除草剂等其他农药。这样连续多年种植下去,田土退化,土质板结,产量大减,甚至发生土地中毒等现象。庄稼极易发生大面积自然死亡等多类疾病,造成产量骤降或颗粒无收。
(5)产业底子薄。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规模不大,受政策、资金、技术等条件影响,对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动力不强,无优势特色产业支撑,村内产业仍处在低级发展状态。村现有的产业均属农户自主发展的不具规模的、低效传统种养业,而传统种养业生产成本高、产值收益低,且无能人组织和带动,各自为战、抗风险能力不强。往往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本贱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