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更新日期:2020-03-16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浏览次数:32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西学东渐与洋务学堂的建立第一阶段的西学东渐分为两个历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20余年间为第一历程。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

 
 (一)、“西学东渐”与洋务学堂的建立

第一阶段的“西学东渐”分为两个历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20余年间为第一历程。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一些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等就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然而,当时国人思想观念还十分守旧,西方先进工业技术等西学并未引起当政者的注意。所以,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主张在这一时期也并未落实。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主要是来华的外国传教士通过在通商口岸建立印书馆、报馆、学堂等来传播西方宗教以及西方科学知识。中国“严格意义上的‘西学东渐’应起始于洋务运动时的晚清时期,其外在形态就是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的30多年间为第一阶段西学东渐的第二历程。这一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矛盾日益严重,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积极倡导西学,当朝统治者才逐渐认识到了学习西学的重要性,于是,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师夷制夷”的主张才付诸实施。从此,西学开始大量在华传播,出现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主要是对“西文”和“西艺”⑤的学习和引进。“洋务派认为,东西方的差别,主要是生产方式的差别,是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差别。”因此,他们在积极引进“西文”、“西艺”的同时,还积极筹建洋务学堂、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培养翻译人才和“西艺”人才,来发展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生产。这一时期筹建的洋务学堂主要有语言类学堂、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筹建的语言类学堂主要有,同治元年(1862)年首次创办的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以及之后陆续建立的广州广方言馆、上海广方言馆、湖北自强学堂等;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主要有,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学堂、矿学堂、广东陆师学堂等。这些洋务学堂的建立,一方面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和“西艺”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受西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近代教育由此而发生。

(二)、洋务学堂中绘图课程的设立与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初创

洋务派创建的洋务学堂为了培养“西艺”人才,开设了相关的学习课程。这些课程除了“中学”的四书、五经等外,主要开设西学课程。西学课程的开设因各学堂的办学目标不同而略有差异。语言类学堂开设的西学课程主要有英语、法语、德语等,后因办学目标的扩大,又增设了与西学有关的其他课程,如上海广方言馆迁入江南制造局后,增设了算学、代数学、几何学、重学、绘图等课程。军事学堂和技术学堂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与西方军事及军用设施制造有关的,如外文、算学、几何、三角、测绘、绘图、化学、军械学、航海、制炮等课程。在洋务学堂开设的这些课程中,绘图课作为一门技术必修课而被普遍开设。开设有绘图课程的学堂除了上海广方言馆外,还有福建船政学堂以及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等,其中以福建船政学堂绘图课程教学影响最大。

1. 福建船政学堂

同治五年(1866年)11月,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开办福建船政学堂(原名“求是堂艺局”),成立之初的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习法文,学制造;后学堂习英文,学驾驶”。 习法文的前学堂又称“法国学堂”或“制造学堂”,而学驾驶的后学堂又称之为“英国学堂”或“驾驶学堂”。据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载:

(船政学堂)使用法语授课的学校共有三所造船学校、设计学校和学徒学校。除此之外,还对各车间智力较优的工人进行特别训练,使他们能达到合同的要求,即看得懂蒸汽机或船体设计图纸,并照图施工。
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中提到的造船学校、设计学校和学徒学校也就是求是堂艺局前学堂、绘事院和艺圃。求是堂艺局的前学堂(造船学校)成立于同治六年(1867年)2月,造船学校的课程主要有:“法语、算术、画法几何、解析几何、物理、化学、工厂实习等”。设计学校(绘事院)成立于同治六年(1867年)冬,绘事院设有 “船图”、“机器图”等科目,教授学员几何画法,培养目标是“培养称职的人员,能绘制生产所需要的图纸”。[6]377学徒学校(艺圃)成立于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艺圃的课程主要有:法文、平面几何、代数、绘图、机械制图。其培养目标“是使青年工人能够识图、作图等”。英文学堂主要是教授学生轮船驾驶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英文学堂分为航海理论科、航海实际科、轮机房科。”其中“轮机房针对的是轮船机器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教学。课程有:英语、绘图、机械制图等。”
2.上海广方言馆与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向清廷奏请在上海成立上海同文馆,同治六年(1867年)更名为上海广方言馆,同治八年(1869年)上海广方言馆迁入江南制造局,成为江南制造局下设的一个机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广方言馆与江南制造局炮队营裁并,改名为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

上海广方言馆初办时,只设有英文一馆,学生主要学习英国语言文字,迁入江南制造局后,增加了绘图课程,上海广方言馆《课程十条》载:

(上海广方言馆)学生则分上、下两班,初进馆者先入下班,学习算学、代数学、对数学、几何学、重学、绘图等,择其可取者进上班专习一艺上班分七门,学习铸打机器,制造或木或铁各种,汽机图样,外国语言文字等,并须兼习下班之学以冀精深。

光绪二十四年成立的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亦开设有绘图课,据 《工艺学堂章程》载:

制造局原有之画图房内设生徒十余名,授以汉文、洋文、算学、绘图等课。工艺教习为王世缓,绘图教习为杨渐逢,在馆学生以四年为学成之期。

通过以上的材料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洋务学堂绘图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经世致用”为出发点,作为一门技术性课程来开设的 。然而,这些绘图、透视绘图以及机械制图课程跟我国目前美术教学中“透视与制图课”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透视与制图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工程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识图、知图、绘图的能力。显然,洋务学堂中绘图等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与“透视与制图课”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另外,从学堂整体教学体制来看,这些洋务学堂虽没有统一的学制,但这些学堂引入、借鉴了西方有关教育制度,在办学目标、学习年限、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可以说,洋务学堂中的课程教学是西方近代教育在中国实施的先声,而贯穿在洋务学堂教学中的透视绘图、绘图等课程,更是清晰的勾勒出了洋务学堂教育中美术类课程教学的雏形,“成为日后学堂艺术教育的原点。”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下一篇: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