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媒介融合之路,发展“互联网+广播”是高校校园广播的必经之路。当一部分学者对高校校园广播媒介融合的前景一致看好、大声喝彩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认识到这条路绝非繁花锦簇,它必将沟壑与暗流并行。
严格意义上来说,当前高校校园广播轰轰烈烈开展的媒介融合只是一种低层次、小范围的融合,只是对多年墨守成规的扬弃与否定,还未涉及到媒介融合的实质。这就导致对媒介融合后高校校园广播收听终端和场景的位移,以及媒介内容、形式、语态的改变,媒介生态向超时空、复杂的多维几何空间转换等可能对高校校园广播的信息供给渠道和传播理念产生的冲击,甚至带来的颠覆估计不足、准备不够。另外,当前学界对高校校园广播媒介融合的探讨,更多出于本能式的自救,是应付一时之需而非战略性的考虑。因此如果不对可能面临的冲击进行思考和分析,今天遇到的困难在高校校园广播媒介融合之路上明天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信息选择困惑加剧
媒介融合后高校校园广播信息的丰富造成了信息选择的不自由,有价值、需要关注的信息被淹没,不断被刷新的节目充斥了大量无意义的、碎片化的内容。“不是苦于没有选择,而是苦于选择余地太大,无法下手”[8]的矛盾,是信息泛滥、资源急剧增长必然出现的后果。媒介融合下的校园“互联网+广播”迎合了学生听众对信息内容的选择,更好的满足了收听体验和收听偏好,但也可能会因为听众的情绪化意义理解导致内容的选择性注意。因为广播互联网化,强化了听众对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注意,它不仅会屏蔽个体不感兴趣、价值观点分歧、知识结构差异性较大的信息,而且还通过关键字或主题链接以及大数据的筛选,方便个体寻找感兴趣的信息以满足收听偏好,但这种技术无疑也加剧了某些收听个体不正确的收听选择和收听兴趣,给予了错误社会思潮、虚假价值体系活跃的空间和领域。选择性注意会不断地强化个体的收听倾向和收听意愿,固化个体的知识和认知框架,迁就并满足已形成的信息倾向、收听偏好,缺乏思考与批判从而导致知识结构与视野越来越窄。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听众信息结构的改善,也不利于高校校园广播作为校园文化阵地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