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Java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程序设计课程师资队伍存在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薄弱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很多师资力量缺乏实际企业开发工作经验。但是另一方面,从企业对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的需求来看,包括Java语言在内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求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开展软件开发实训、实践。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教师队伍可能还需要带领并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相关的研发工作,让学生在“实战化”的学习过程中完成角色转变。
2.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标准化、层次化不足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针在计算机类的本科生教学安排中,都设置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但由于各个学校开设该课程的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其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标准化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在标准化统一的前提下,教学的层次化也是急需提升的一个方面。《Java程序设计》课程不仅需要讲授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还需要讲授已被业界实践证明了的优秀实践、技术和软件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应用能力。
3.学习过程缺少“实战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强
对于编程类课程,尤其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其概念性、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在透彻理解面向对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开发。由于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学生难以理解,继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课程学习。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课程教学过程缺乏“实战化”,无法把学习到的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巩固,因此由于缺乏足够的实战化训练,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编程技术的精髓。
4.对于教学质量、教学互动过程、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化分析手段不足
在很多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中,对于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化分析手段上较为单一,学生最后考试通过死记硬背概念、甚至死记硬背一些经典程序段,就可以应付最终的课程考核,很难真正体现教与学的真实效果。也有部分高校进行了改进,采用大作业或者机考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这种改进虽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但是这种考核仍然无法持续、全面的反映整个教、学互动过程,提供全面具体的量化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