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情之美
“追求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是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共同追求的目标。” 元四家山水画是在继承了宋代画家披麻皴、卷云皴的基础上,发展了松动、飘逸、苍茫、简洁的笔墨皴法特征,以表现他们的“清高”,体现伤感、淡泊、孤寂的情调和消极避世的倾向。王蒙在披麻皴的基础上发展了解索皴, 倪瓒在斧劈皴、卷云皴的基础上发展了折带皴。加上元代宣纸的运用愈加普遍,笔墨的性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山水画的皴法、格外丰富起来。例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表现的是浙江吴兴卞山的景色。画家采用了密集的解索皴和牛毛皴,干湿交互的方法画出山石的阴阳沟壑,林木草丛用勾、点重叠于皴法之上,使画面肌理更加繁密丰富,表现了山川雄浑、草木华滋的江南风景。山腰草堂数间,正是隐逸的好去处,寄托了画家隐遁山林的理想。
法国印象派画家比以往的油画家更注重笔触的运用,更注重笔触对情感的表现。邵大箴在其文章《印象派绘画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中说“印象派画家有严谨的基本功,但不拘泥于写实,很注意在笔触的自由、潇洒中表达神韵,有相当的写意性,这与中国人欣赏趣味相通。” 例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表现的是清晨海上的帆影。画面几乎没有清晰具体的形象,完全由或大或小,或整或碎的笔触组成,从这些模糊难辨的形象,动荡不安的笔触,体现出画家充盈的激情,流淌着真切的清晨氛围。虽然画家以很快的速度捕捉到了海边的晨景,但这种类似速写的手法,笔触分离的技法并没有得到当时的法国观众的认可,并戏称其为“印象派”。印象派这种自由潇洒的笔触与中国画的写意笔墨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起古典油画更利于情感的表达流露。
2、韵律之美
韵律美是一种以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的形式。韵律美在美术作品的笔触中的具体表现,是借用 “韵律美”形容笔触的大小、长短、粗细等形态上的有规则变化。韵律美体现着形式美法则,有助于作品的整体性统一,使人产生变化中有和谐的感受。中国画皴法是画家为表现山石所呈现的纹理,用有条理的墨线,重复出现,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用笔方法。这些线条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画面上反复出现,通过它们之间长短、粗细、干湿、浓淡、疏密对比,并与画面上的点共同形成一种韵律美。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皴法以披麻皴为主,淡墨着笔,连勾带皴,勾皴点染, 交替进行。用笔以中锋为主,兼有侧笔,缓急交融, 缓笔厚重沉着,急笔显露飞白。线条长短相间,浓淡干湿有变化,笔法清晰,下笔肯定, 用侧锋写坡石,前后层叠,有轻有重,披麻皴加上大小、 浓淡、不同的苔点,结合各种不同的用笔方法,既体现如同乐音不同音高、音色的韵律感,又真实地体现江南缓坡水汀的地貌特点。
法国印象派画家笔触的韵律美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徐悲鸿就有相关言论。他在《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一文中写道:“印象主义,绘画上亦重韵律,其中巨子如莫奈、西斯莱、毕沙罗均以密点敷彩,放弃线条。较大小米尤精妙。” 徐悲鸿所说的“密点敷彩”中的“点”就是指笔触。在莫奈的《吉维尼花园的日本桥》作品中,画家用灵活多变的笔法表现出垂柳依依、光色闪烁、草木繁茂的莲塘形象,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味。例如,他用平滑的笔触表现平静的水面,用细碎的笔触表现闪烁的光斑,用弯曲的细笔触勾勒垂柳的姿态……通过点、擦、扫、厚涂、勾勒、叠加等各种随意自由的笔法和薄厚、长短不一的笔触变化造成画面强烈的韵律感,也使莫奈成为用画笔抓住瞬间视觉印象的杰出代表,正如威廉· 弗莱明与玛丽·马里安在他们的著作《艺术与观念》中对莫奈作品《吉维尼花园的日本桥》的评价所说“画面上彩虹闪闪、波光流动水上的倒影以及变换的光线那永恒的闪动,使该画成为表现视觉经验的实在性和瞬息即逝这一特征的理想视觉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