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网络集群行为理论梳理
 
更新日期:2020-03-17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浏览次数:2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一些对集群行为或者网络集群行为本质、发生和演变过程等进行理论梳理的研究。如按照各种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来梳理(刘能,2009,;

 
  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一些对集群行为或者网络集群行为本质、发生和演变过程等进行理论梳理的研究。如按照各种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来梳理(刘能,2009,;冯旭,汪永涛,2006),或者从心理、理性、结构与文化的四维框架角度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冯建华、周林刚,2008)。该文以网络集群行为的不同发展阶段为脉络,采用 “冲动性-理智性”维度来梳理诸多相关理论,并试图对此加以整合。

1初发阶段的网络集群行为理论

这一阶段理论主要解释网络集群行为的形成,探讨引起网络集群行为的心理因素以及网络和现实环境对集群行为可能产生的诸多影响。根据其对集群行为参与者的不同心理假设可以将该部分理论分为冲动性维度理论和理智性维度理论。

1.1冲动性维度的网络集群行为理论

该维度理论假设参与者加入集群行为的动机是由于受到网络或者周围情境等外部环境影响,其行为往往是非理性或者反社会的。

如相对剥夺理论(Stouffer, etal.,1949; Foster & Matheson,1995)、挫折-侵犯理论(Bollard, 1939;马广海,2001)、“自立救济理论”(吕世明,1989)认为引发网络集群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参与者将自身与他人或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所产生的相对剥夺感、由于遭受挫折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和反社会心理以及自身利益受损感等消极情绪。模仿理论(Tarde,1890;Gardner & Steinberg, 2005; McGloin & Piquero, 2009)、匿名理论(Zimbardo,1970)、感染理论(Blumer,1946)认为引起集群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群体内部或者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感染和暗示等。

此外由于网络匿名性导致的去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集群行为形成,去个性化的显著特征是责任分散和丧失同一性。由于基于个体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等形成的行为自我克制等特质在网络交往中会大大削弱,个体在单独行动时对危险的恐惧心理会转移或消失,甚至产生出一种强大到无所畏惧的虚幻心理,使个人丧失理性和责任心,忽视法律约束,以至于做出一些极端和过激行为(Carrie, Lori ,Thompson & Karl,2005)。

当前社会矛盾多发,一些地方政府处理突发事件时由于所采取措施不当导致公信力有所下降,网络环境下舆论传播风险骤增,这些都加强了风险社会背景下民众的各种不安全感、焦虑感、不信任感等心理特征,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大多数网友倾向于对弱势群体采取非理性和无原则的支持(朱明刚,庞胡瑞,2012)。

总体而言这些理论强调集群行为的情绪性或冲动性特质,群体成员之间由于情绪的相互感染以及被剥夺感和受挫感所带来的负面心理感受对网络集群行为的形成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网络集群行为理论梳理

下一篇: 网络集群行为理论梳理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