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咸同以前财政体制概况
 
更新日期:2020-03-17   来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28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清袭明制,在基本延续明代财政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中央财政管理机构为户部,满汉尚书及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四清吏司,分别掌管各省财政收

 
 清袭明制,在基本延续明代财政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中央财政管理机构为户部,满汉尚书及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四清吏司,分别掌管各省财政收支及地丁漕粮盐课常关等各项事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机构,捐纳房负责捐输管理;钱法堂负责货币政策与铸币业务,下设宝泉局(工部为宝源局);井田科负责旗地与内务府庄户。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分别掌管银钱、布匹绸缎以及颜料纸张的出纳。

地方财政管理机构方面,各省设布政使,总管一省田赋杂税,每年分上下忙两次催征所属州县钱粮杂税。其余税款主要为漕粮、盐课、关税。漕粮即将有漕省份所征之米麦豆沿运河送抵京仓或通州仓,设漕运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巡漕御史、督粮道、库大使等官员专管漕运。清初于各省设巡盐御史,康熙之后,改为由总督、巡抚兼任,下设盐运使司、盐法道等基层派出机构。清代常关分为户关与工关,户关税款充入户部银库,工关税款供工部修缮之用。在高度集权于中央的财政管理体制之下,地方财政收支款项除一小部分“存留”作为地方日常经费开支,“留贮”或“分贮”以备不时之需外,其余全部作为京饷解缴京师或协解他省。

清代吸取明代皇室过度占用国家财政经费的教训,专门设立内务府管理皇室开支。下设广储司统筹宫廷所需物资出纳,设银、皮、瓷、缎、衣、茶六库,并辖京师内织染局和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衙门。设会计司领畿辅、盛京、热河、归化城等地886处皇庄的田赋和庄丁的编审[5]。由于拥有一大批田庄地租收入、各地岁贡、各级官员报效,外加借给盐商生息的高额“帑息”以及崇文门关税收入,清朝前期内务府经费来源充足,不需要动用国库存储便可满足皇室开销。相反,国家财政支用浩繁之际,内务府屡屡拨款以充国库支用。

财政管理制度方面,存留、起运、冬估、春秋拨、解协饷、漕粮北运、钱粮奏销考成等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四柱清册、赋役全书等较为完备的上报形式。三藩之乱后,内地大规模战事基本结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政策鼓励开垦土地与人口增长。历经康雍乾三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至1778年户部库存银达到8341余万两之巨,成为整个封建时代国库储蓄的最高峰。

这一时期清廷继续秉持量入为出的传统儒家财政思想,即孟子的“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康熙之后的历代君主恪守“永不加赋”的祖制,以此为施行仁政的基础。财政收入方面地丁钱粮几乎占一半以上,关税杂税等工商类税收所占比例极小,支出则以军饷、河工、皇室开支为大宗。且冬估制、春秋拨制以及地丁钱粮奏销与兵马钱粮奏销的同时进行,已经显现出清代前期奏销的“预算”色彩。

至嘉道年间,财政状况逐步恶化。嘉庆帝从乃父手中接过的是一个日已偏昃的庞大帝国。盛世难续,衰败之期将临。嘉庆堪称守成之君,但究竟没有乃父的胸怀与气魄,“盖极盛之后难为继,清代士大夫辄以乾嘉并称,讵知丰啬不埒。” 嘉庆元年湖北的白莲教徒以“官逼民反”为号召,首先揭竿而起,很快席卷川楚陕等省,这次大起义前后历时9年之久才被镇压,参加群众多达数十万,抗击了清王朝从全国十六省调来的军队,使清政府耗费了2亿两军饷,相当于当时4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成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之后战事频仍,军费及战争赔款不断增加。加之水旱灾害侵扰,河工经费不断攀升,直接导致户部库存银数总体上呈逐年下降之势。更有甚者的是管理银库官员串通舞弊,中饱私囊,至1843年银库案爆发之时户部银库存银只有292万余两。

但将嘉道时期的财政与咸同时期相比,前者的优越性不言而喻。简言之,这一时期的财政虽不如以往充盈,但绝非一无是处,可以将其概括为“有量变而无质变”的过渡性财政。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中央与地方各机构尚可正常运转,量入为出、“指臂相联”的传统财政体制得以继续维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咸同以前财政体制概况

下一篇: 咸同以前财政体制概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