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数字人文和古籍保护的渊源
 
更新日期:2020-03-18   来源:档案学通讯   浏览次数:22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数字人文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的定义皆持不同意见,但就其根本而言,数字人文是人文学术和数字科技的一场联姻。在中华古籍保护

 
 数字人文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的定义皆持不同意见,但就其根本而言,数字人文是人文学术和数字科技的一场联姻。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推动下,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成果显著,为古籍传承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将数字人文的理论和技术与古籍的传承工作相融合,对于推进古籍保护与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数字技术走进人文主义:数字人文概述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给商业、农业、教育业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颠覆性影响的同时,也必将作用于人文学科领域,数字人文的概念也就此产生。现有的定义和解释林林总总,学术界目前尚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依然能找到一些共识。总体而讲,大多数学者将数字人文描述成数字技术和人文科学的一场联姻,对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利用,使人文学术研究的方法得到拓展,也使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数字人文不仅是一种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联系起来的方法论,也是一种打破学科与理论界限的新型学术模式。对于人文领域而言,通过综合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不断纵向挖掘人文学术的潜力,不断为人文主义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推动当代复兴人文主义学术的强大动力。对于数字技术而言,在人文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数字技术工具的功能更加多元和强大,并从不断适应人类研究习惯逐渐转变为引导和改变人类的研究习惯。数字人文利用数字技术与人文知识的深度结合建设出更加开放多元的共享知识平台,通过拓展知识共享途径来提高大众的知识参与度,从而给当代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甚至人们的思考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

2、从正本清源到华章重现:古籍保护现状

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指导下,古籍的修复工作有了可喜的进展。截止到2017年,大量珍贵古籍的抢救性修复工作完成。国家古籍修复中心充分利用其技术、人才和资金上的优势,组织开展了一批大型古籍修复项目,修复古籍数量累计超过250余万叶。例如由国家图书馆主导的清宫“天禄琳琅”珍籍修复项目,以及由山西省图书馆主导的山西省“国家珍贵古籍修复项目”等都成果斐然,为我国的古籍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开始关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古籍保护工作的交流与借鉴。第六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9月在北京举行,50余名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就AI赋能古籍数字化的应用效果、古籍数据库的移动终端建设以及古籍的图像数据库建设等多个关于古籍数字化的前沿课题展开了广泛且深刻的讨论,为古籍保护的数字化工作寻找新思路。

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推动下,古籍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已初具规模。从2016年开始向公众开放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和“中华古籍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大众的古籍阅读和学术研究。目前“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的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以及各省市图书馆藏普通古籍在内的珍贵古籍影像资源总量超过3.2万部。此外,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也配合开展了许多古籍数字化项目和数字化资源购置项目,累计超过3万部1300万拍的古籍数字资源即将陆续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中进行发布,例如“国家图书馆藏普通古籍数字化”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开展使我国的古籍数字资源在数量和版本上都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数字人文和古籍保护的渊源

下一篇: 数字人文和古籍保护的渊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