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的古籍保护规划一直以“保护为主”,对于古籍传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数字化技术落后导致读者古籍阅读体验不佳,以及由于技术人员人文素养不够导致珍贵内容丢失的问题,也都阻碍着古籍传承工作的进行。
1、古籍工作以保护为主,重藏轻用现象严重
“十三五”期间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方针指出古籍工作要以“保护为主”也要注意“合理利用”这说明我国的古籍政策虽然以保护为主,但也意识到利用和传承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古籍脆弱易损、难以保存,许多图书馆出于保护古籍文献的目的,通常会对古籍文献的借阅提出很多限制条件,通过减少古籍的外借,达到古籍保护的目的。提高古籍的数字化水平,建设满足读者古籍阅读需求的数字平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但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少资金政策的支持,所以对于古籍利用、古籍传承的意识与积极性不足,故导致古籍数字化进程较慢、水平较低,难以达到古籍传承的要求。
2.传统数字化技术落后,古籍阅读体验不佳
2012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编写了《古籍数字化工作手册》,明确了古籍数字化各方面的标准规范。但因为古籍数字化的各个步骤对人工和设备的要求较高,而各古籍收藏单位的技术人员素质与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各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数字化图像质量也良莠不齐。目前这种以扫描图像为主的古籍数字化方式只能勉强满足古籍保护的需求,由于古籍的扫描版本往往存在着版页歪斜、背景透字、杂物较多、色彩误差等问题,读者在阅读数字版古籍时,阅读体验不佳。总之,当前的数字化水平还不能为受众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对古籍传承工作的贡献并不明显。
“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古籍的数字化阅读,但其功能还仅停留在基本的检索功能上,对于古籍的统计、分析功能开发不够,导致该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只能以检索浏览为主,用户浏览数据库时只能根据原始数据资料的结构进行浏览。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组织原始资料的功能尚无法实现,对古籍的文本挖掘工作开展并不深入,目前的数字化发展阶段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纸质代替上。在阅读一些年代久远的古籍时,字体的模糊导致阅读体验下降的现象较为严重。
3、工作者人文素养欠缺,内容丢失问题严峻
古籍的数字化虽然需要来自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技术的支撑,但古籍知识在数字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及论证方法还应当充分体现人文主义价值观。古籍的人文性特征决定古籍的数字化决不能仅依靠技术人员,还需要古籍内容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如果仅让技术人员或者技术公司独立完成古籍数字化工作,那么古籍中的人文学术基本理论将会丢失。例如中世纪一些古籍收藏家对读者在古籍空白处留下的批注非常不满并将其去除,这个行为导致了包括许多名人在内的珍贵评论永久性地消失,这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讲,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者应当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由于人文素养缺失造成的古籍重要内容丢失的问题是具有极大破坏性且不可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