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养生观中整体性思想
 
更新日期:2020-03-18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浏览次数:24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黄帝内经》的养生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性思想。这种思想首先具体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念上,要求其遵从四时节气的变化规律;其次还强调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性思想。这种思想首先具体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念上,要求其遵从四时节气的变化规律;其次还强调养生观中“天人相应”的思想,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苗东升教授所言:“世上的任何事物一定是整体地存在”,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出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使人延年益寿。

(一) 养生观中“时间与空间”结合的理念

“分形理论作为描述演化世界、非平衡时间的几何学,生动的体现了非线性科学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即空间的时间化”。空间的时间化主要指时间生长的内部规律和节奏,而不是外部的机械表征。如在分析受限扩散凝聚实验中,将分形看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没有生存空间的情形内变化,观察得出其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另一种是在有生存空间的情形内变化,观察得出事物的生长尚在继续。这个分形理论的实验表明空间是万物演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基本决定了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而且系统科学中的分支理论也解释了当系统的控制参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系统会继续分支,同时也间接的表明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它只是以空间变量的另一种形式体现,是系统的内部属性,是与空间相联系的变量。与此同时,空间的时空观在分形理论中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定义,进而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体系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空间的时间化推动系统科学向生成论演化,而生成论的哲学渊源来自于《周易》中的乾坤两卦,指出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同时也论述了空间的时间化。在《黄帝内经》中,时空观体现为人与天地、时空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将人放在广阔的时空观中,强调养生时人应该与时间、空间相结合,应顺四时调神养息,应遵四季生长节律。只有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再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充分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特点,要求人们在养生时充分考虑到五运六气中的变化与人体生理周期的变化,将“春”“夏”“秋”“冬”与“东方”“南方”“西方”“北方”相对应,达到整体和谐、天人统一的养生观念。

综上所述,在系统科学中,时空观不仅强调时间和空间两者的结合,还强调时间是不可逆的。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增加总是单方面的,否则系统难以维持稳定的平衡状态,所以在《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中,我们都应该遵从“四时生长规律”和“五运六气生长规律”,注重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念,一旦发生逆转人类身体的节律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二)养生观中“天人相应”的整体理念

“世上的一切事物必定是整体地存在,整体地运行,整体地延续,整体地外部环境发生关联,整体地演化,整体地消亡”[2]这句话阐释了整体在自然万物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钱学森也曾对系统整体论作了相关阐释,他认为系统整体是由若干部分功能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种体系。所以从养生思想的整体理念出发,有利于我们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养生观中本质的思想体系。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中主要以天地为参照物,具体认识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结构、病理变化,发现人体生命规律与大自然万物规律变化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即只有人与天地万物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才能使人的养生状态达到理想效果。

《黄帝内经》中对养生“天人相应”的整体理念进行了具体论述,如《灵枢·岁露论》中“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强调人体自身内部因素与自然的外部因素相结合,达到“天人相应”的效果,才能使人延年益寿。再如在《灵枢·本神》中:“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外,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句话强调养生需要顺应“天人相应”的整体理念,同时还应该顺从四时阴阳消长规律,使人类自身修养适应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保持人体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统一。而且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特别强调人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要是能够与四时节气相适应,那么大自然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类自身净化的源泉。除此之外,天人相应观还强调了人与自然万物是由气构成的,指出人的生生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适应。

综上所述,系统科学的整体性思维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中“天人相应”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让我们在养生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人应该安静、乐观的与自然相处,注重自身的喜怒哀乐,以免久气伤身。告诫人类要综合摄养身心以求达到和谐,除此之外还应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养生观中整体性思想

下一篇: 养生观中整体性思想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