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建构主义代表一种哲学认知倾向而在世界尤其在西方逐步流行起来,它克服了经验主义知识外生性和理性主义知识内生性局限。从知识外生论来看,当个体的认知正确表达了外部世界存在的状态时,便获得了知识;而内在论强调“心自有其逻辑”,知识是通过个体的内在观察、逻辑推理和概念提升得出来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知观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在内生和外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把感性经验和抽象理性交互关系看成是认识辩证运动中的统一过程,在认知中二者缺一不可。
无论如何,每一种社会认知倾向都会对各种教育实践的正当化和合理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遵循所谓的“理”或“理念”亦或“绝对观念”外化思想路线,把教育简化为认知主体穷理即成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灌输法”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行做法和普遍选择。诚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最高表现,在20世纪初期一个革命尚未开启、封闭而又科学知识有限的落后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不会自发产生,它需要从外到内灌输进来,正如列宁所说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但是在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相当成就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已变成充分的现实性,就是说在其必然性展开的过程中,“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成为了当今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任何置身于其中的学习者并非是一个无知情意的、需等待教育者填充的空空容器;一个人都植根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每时每刻都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获得其存在的意义,所有这些都会以经验的形式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保存下来,那种在教育中强制性灌输必然无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他们自身的学习建构能力,由此必然导致一些不良后果,既教育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而不是集中在促使学生做出反映或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行动的原因上。……忽略了行为主体对问题的理解,也忽略了主体内在固有的逻辑能力,这种逻辑能力能使人从不充分的反应中找出答案。”“解释”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广为流行在于:一方面我们原先习惯于从原本抽象的科学理论出发,试图通过解释把握概念和观点,于是,使解释成为可能的事实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可解释的理论有确定性的了解和把握,并且对于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深信不疑,在此基础上把解释者和学习者看作是能够达成普遍一致的,或总是在使这种一致达到最大限度,这是灌输法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如果允许个人对课程本身所涉思想和观点进行自主建构,对其中的价值信念理解似乎会产生各种歧义和相对性,致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失效,因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解释的一致性诉求也是有赖于意识形态教育的考量。但是这种抽象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依然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定格在“解释世界”之中,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于对人的塑造和改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教学中的“解释世界”明显剥离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包含的价值信念,从中立的角度单纯地把该课程理论看成知识拥有物而存在,在施教过程中不顾学习者个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志,不结合学习者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学习者产生对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抵触情绪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其次,仅仅从“解释世界”出发,必然把知识看成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相对于“行”来说,它除了告诉学习者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以外,并不意味着很多,因为再怎么正确也还是独立于“行”之外,知性的存在及其正确性并不代表行为的真实性,这对于个体行为的训练并非能够得到预期效果。最后,在价值多元和各种信息充斥的当代社会,“某些不一致比其他的东西对理解更具有破坏性”,对于那些通过“解释”寻求普遍一致性的诉求在当今学习者行为的真实性上是很难实现的。当高校思政教育对学习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不能得到有针对性地有效解决,他们学到的知识不是由自己主动建构的,光有单纯的、由教育者赐予的理性知识依然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处于未准备的状态,面对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他们还是无所适从,这就是现在高校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原因。
显然,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建构式教学模式可以用来摆脱“解释世界”困境。第一,建构式教学模式是把学习者个体看成是丰富的个体,即现实的个体、文化载体的个体、活动着的经验个体,这样的个体都彼此相互联系着并在各种关系中表现自我。只有教育者于此真实的情景中,给学习者提供一种可理解的学习模式,通过展开各种可供选择的意义,不同学生从中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反馈和评估,把学生引向“被认可”的结果,学习者的品行和心智在此过程中得到锤炼和重塑。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建构式教学法坚持把内化和外化相结合,通过把真理和价值与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机整合和建构,它就内在地包含了知行合一的内涵,这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为学习者将来积极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建构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处于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组织教学中,学习者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在彼此协作、互动的关系中建构起来的。这里的“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关系、学生个体之间的协作关系、个人与社会潜在的相互渗透等等,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参与、吸收并与他人进行批判性探索来学习,学习者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自然而然处于被打开的状态,并在一种适应性的活动中学习。可以肯定地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建构式教学模式,那些参与式的、积极主动的、共同协作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者,他们大都能从高校思政教育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他们在适应社会方面也会做到最好,他们会有更强的生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