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
 
更新日期:2020-03-18   来源: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17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学校重视不够目前,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普遍存在着注重医学专业能力,相对忽视医德教育的现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医学教育应以

 
 (一)学校重视不够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普遍存在着注重医学专业能力,相对忽视医德教育的现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医学教育应以学生的医学技能培养为基础,医德教育相对薄弱。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大众对医务人员在专业技能上的期望值较高,遇到事与愿违的时候容易将矛头指向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因此医学院校在学生培养中,期待通过强化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其次,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也不得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在专业课负担已经很重的背景下,医学伦理教育只能放在相对较次要的位置。因此有些医学院校大量开设专业课程,将医德教育相关的科目设为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将眼光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忽视了个人医德的修养与培育。

(二)学生认识不足

首先,当前学生对于德育课程普遍不重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是副课,是耽误正课时间,将医德教育主观上看成一种负担。其次,医学生专业课程相对比较繁重,无暇顾及他们看来实际用处相对低的医德教育。另外,有的学生并非是个人意愿从事医学专业,或者不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使命感,然而医务人员的准则与信念,多是通过在校习得并固化下来的,既没有个人的价值追求,又没有外界的熏陶教育,学生将来的工作将无法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价值观。

(三)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对于医德教育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多停留于理论层面,但医德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医德应该付诸于实践才能产生具体的感受。在一项关于医学生路遇流浪汉需急救时采取的医疗实践行为调查中,99.45%的学生选择立即施救,在这其中仅28.96%的学生选择性价比高的药物,38.80%的学生提到抢救过程中注意安抚患者情绪[3]。由此看出,学生已具备“救死扶伤”的道德品质,但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而无法将医德付诸实践。

(四)社会评价影响目前医学院校针对在校生开设有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德教育课程,但是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医疗岗位后,社会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医院及个人也都更关注专业技能和职称等级的提高,而忽视医德教育的持续融入,医院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讲座等也多以业务培训为主。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不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

下一篇: 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