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拓宽课程建设,实现课证融通体系
《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 、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的空间,其课程设置也滞后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市场的发展,与《职业教育法》、《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的相关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课程体系建设上理论课程多,实践实训课程少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学生实践实训方面的训练较少,导致缺乏职业能力相关的资格证书,例如:社会体育指导员证、教练员资格证书、游泳教练救生员证、健身教练资格证、拓展训练师、运动按摩师证等相关资格证书。相关领域内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丰富自身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从业和创业的重要敲门砖,更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职业教育培养要求。因此,课证融通体系建设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校企合作育人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政府办学体制,这种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已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实践实训经验和企业管理实践。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办学指导思想,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和企业两个不同育人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实现高校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育人模式。
可见,要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的质量,应该在培养过程中“以个体需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准则”,健全现有的办学格局,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实践实习和顶岗实习有效的连成一体,共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社会体育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3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就业创业发展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体育事业发展迅猛,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升高。“1+1+X”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正是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取得专业学历证书以外,还要拿到专业所学的主要相关资格证书,以及专业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书。资格证书正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的体现,取得了专业领域的相关资格证书就能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有了基础的保证,学生能够快速、高校的进入工作岗位,避免在工作岗位上“回炉再造”的现象。职业能力培养是专业人才就业创业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水平提升,才能从实质上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创业发展。
4 彰显专业特色,满足体育综合素质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通过只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才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提高人们健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对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专门人才提出一定的要求。“1+1+X”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运而生,正是基于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不断壮大,走向体育强国之路对体育综合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它不仅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社会体育发展对体育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更能够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彰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特色上体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