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渝东南传统民间工艺的美学价值
 
更新日期:2020-03-19   来源:艺术工作(原美苑)   浏览次数:20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自然之美艺术总是来源于自然。大自然是人们发现美、认识美和了解美的最好的老师。细细品味渝东南民间工艺作品,处处都能发现自然留下的烙印。因地

 
 1.自然之美

艺术总是来源于自然。大自然是人们发现美、认识美和了解美的最好的老师。细细品味渝东南民间工艺作品,处处都能发现自然留下的烙印。因地制宜、隽秀多姿、适宜而居的吊脚楼建筑文化,通过几根木头柱子依山而建,柱子下面可以饲养牲口,上面作为居住的场所,既借助了渝东南山地地形地貌,又避开了其气候潮湿的特点。吊脚楼栏杆的柱顶装饰“瓜子垂”来收头,瓜子垂一般在挑枋下,柱子之间用月梁链接,让吊脚楼显得轻盈。这样的建筑为典型的木质穿斗结构,主要采用木与木之间的榫卯关系。挑檐和挑廊主要靠挑枋承重,挑枋因形似牛角,人们取名为“牛角挑”。“牛角挑”源于渝东南山地的反弯挑枋形式,在立面构图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吊脚楼的走廊栏杆、瓜柱下端、挑枋、门扇和窗棂,是装饰的重点区域,装饰手法是木雕,在不同部位雕琢形成了不同质感、纹理、韵味的图案。雕饰手法朴素简洁,线条秀美、粗细、疏密、曲直变化,充满流动感,造型生动、简洁、抽象。这些传统民间工艺自然之美对现代工业化的视觉冲击力任然值得思考学习。

民居以风水来相土择居,建筑与场地的配置,坡地高低错落等都具有朴实而优雅的美学意境。古朴而富有质感的生产生活农用工具,如“竹篮”、“锄头”、“蓑衣”、“风车”、“耷篼”、“撮箕”、“扁担”、“搭钩”等,都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借助自然的原材料在生产中制作而成。这些农用工具造型简单实用,取材于自然,既不繁琐又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原生态居住环境的美化,吊脚楼建筑窗花剪纸、民间手工剪纸工艺、织锦上图案千变万化,色彩艳丽而富有民族特色,花草动物栩栩如生,各种色彩的原生态农作物妆点了渝东南人家,处处都体现了渝东南民间传统工艺的自然之美,他们顺应自然、依托自然,从自然中学习、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的行为方式。

2.寓意之美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逐步满足各层次需求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和创造美。渝东南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也正是遵循着这个原则,驱邪接福的儿童五毒花鞋,柿子和如意字结合的雕刻,喜庆日子张贴的红对联、红喜字,牡丹花结合两个白头老翁寓意的白头偕老,富贵花开的织锦,处处都体现了渝东南人民的借物传情、凭物寓意的美好想法。丰收后的农作物、居住的环境室内外空间设计,生活及劳作工具上的图腾,吊脚楼建筑细部的精美雕琢,门窗花格、柱头、屋梁、檐板、走廊栏杆等都有各种人物故事、花鸟禽兽、各种造型的场景图案,如绘于屋檐、屋梁、镜屏、墙面的彩绘;衣帽、被面和鞋面等装饰的刺绣;祠堂、庭院等放置的雕塑等,表现的“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寓意。人们借牡丹表示荣华,用鸳鸯表达爱情,以狮表现威严,以龙显示尊贵等,都寓意着渝东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语和向往。渝东南民间工艺在创作过程中除考虑其实用性以外,多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给设计作品赋予了对美的向往和寄托,借作品来表达设计者的志向或愿望。

3.融合之美


渝东南地区涵盖的地域广,所涉及的少数民族多,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民族相聚融合在一起组成了多姿多彩的渝东南民间工艺文化。渝东南地理的特殊位置,使得土家族的文化受到汉文化、蜀文化、楚文化和黔中文化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变迁,各种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交融之美。峻峭的山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还有如诗如画的长江和乌江汇合成了美丽的画卷,多民族文化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渝东南传统民间工艺文化艺术。

4.创新之美

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说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渝东南民间工艺的生命力也正是来自于不断的创新。土家族傩戏面具造型的夸张;万字格、万字花纷繁多样的图案;传统蛇纹的不断创新等,都留下了明显的加工、创新,甚至是颠覆重构的痕迹;窗花的发展过程,从简单的防护安全需求为目的,逐渐演变为生活相关的如井格、南瓜圈等样式,再到蕴含吉祥如意、喜庆祥和等对生活美好的寄望;如吊脚楼,从建筑进出处所,到添加飞檐翘角和装饰棂格,既能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又增添了整体的灵动美感。这些都是渝东南人民不断从生活中积累,传承和发扬多民族文化形成了渝东南特有的民间工艺艺术。

质朴的渝东南人民的美来源于生活,又赋予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民间工艺不受自然逻辑和空间的局限来表达,表现方法是不符合常理的,在造型上可以隔空穿越,也可以鱼龙混杂,他们不是静态视像的复制,而是理性思维的综合象征,有着自己的组织逻辑,具有多重的创新性。渝东南民间工艺品构造关系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夸张手法,他们有时不会被真实的生活环境所束缚,主要依托客观生活的特征和精神内涵,大胆夸张的取舍、变形,造型的简练高度概括,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追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之美。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渝东南传统民间工艺的美学价值

下一篇: 渝东南传统民间工艺的美学价值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